天气寒冷 小心冬季高发病
本报记者 李荇 通讯员 高歌 潘黎黎
眼下,冬日的郑州天气寒冷,最低气温已经下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人们该注意预防哪些冬季高发病呢?记者近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了解到,目前患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皮肤病的患者有增多趋势。
上呼吸道感染、“慢阻肺”、哮喘
又到冬季“猖狂”时
冬季是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气管哮喘的高发季节。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冯可青告诉记者:“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老人早上不要起得太早,最起码不要出门太早。有大雾的时候尽量不要外出,如果要锻炼,最好等雾气散去后。孩子抵抗力较弱,出门时家长要给孩子添加衣物,可以戴口罩、帽子,防止着凉感冒。”
冯可青提及,近期经常会在门诊中遇到咳嗽患者。其中有位先生就诊时已经咳嗽了半年,由于没有出现其他不适,就一直没有就诊,结果去医院一拍片子,发现肺部已有肿块。冯可青认为,咳嗽虽然常见,但是应该重视。短期的单纯咳嗽,按感冒治疗一般可以痊愈;若咳嗽时间过长,超过1周以上,大多可能为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或其他的慢性咳嗽。不管哪一种咳嗽,都应该及时就诊。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梗
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琳说,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梗等)为冬季高发病。
记者了解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人群首先是老年人。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血管里面有斑块,像这类有硬化斑块的人群,其症状表现和发作的诱因较为固定,病情较稳定,相对易于控制。“反而有些年轻人,因工作压力大、作息没有规律、暴饮暴食等,极易突发心脑血管疾病,且病情不稳定。”孙琳说,“年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会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都是生活方式疾病。对于此类疾病患者,孙琳建议,在饮食上最好做到低盐、低钠、高钾,多吃蔬菜水果。“此外,冬季天冷,许多人爱吃火锅。若本身血脂高,则吃火锅的次数应减少”。
“在保暖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耐受力,适当做一些户外活动非常有必要。”孙琳说,“老人在晨练之前和晚上睡觉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
皮肤瘙痒、单纯性皲裂、冻疮
冬季皮肤病“伤不起”
冬季,温度降低,气候干燥,人体的皮脂腺分泌开始减少,皮肤汗腺和皮脂腺收缩,皮肤保护膜功能降低,容易引发一些皮肤病,如皮肤瘙痒、手足皲裂、冻疮等。老人和儿童的抵抗力较弱,更易成为高发人群。
郑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雪莉说,皮肤瘙痒在冬季最常见,男女老幼都可发病,尤以老人多见。这主要是因为冬季天气寒冷,人体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而引起的。
“治疗皮肤瘙痒首先要保持室内湿度;少吃辣椒、葱、蒜、海带和面食,少喝酒和浓茶;少接触洗衣粉等含有化学成分的物品;减少洗澡次数,不要每次都用沐浴露或肥皂,洗完澡后擦一些润肤霜;选用纯棉或真丝内衣;皮肤严重瘙痒时,切忌用力抓挠,可以搽一些止痒的润肤剂或保湿的膏剂”。
李雪莉说,皮肤干燥、皲裂不得小觑。冬季气候干燥、室内外温差较大,会让人体尤其是手足处的皮肤由于缺乏水分而发生干燥、皲裂,严重者会伴有疼痛、出血。有皲裂史的人,冬季应及时做好手足护理工作,加强劳动保护,尽量少用肥皂及其他洗涤剂;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清洁患处,擦干后涂些油脂类护肤膏,并注意防风、防冻、保温。
“此外,冻疮更需要加强防护。它一般发生于裸露的部位和血液循环的末梢,尤以手脚、耳廓和面颊部位多见,开始时会红肿,严重者可有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通常会愈合得很慢。”李雪莉说,“预防冻疮要注意局部保暖,尤其是户外活动时;此外,要多运动,增强人体免疫力。”
医患 情深
一名早产病婴的二十五个日日夜夜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李万江
她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
她在妈妈体内仅待了33周,便匆忙来到这个世界。迎接她的不是温暖的产房,而是家里的便池。
当家人将母女两人送到当地医院剪断脐带后,医生发现新生儿面色发绀、呼吸急促,遂采取了吸氧、保暖等措施。之后,她又被送到了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新生儿科进行救治。
她的入院诊断栏中写着:新生儿肺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新生儿败血症?医生立即给予重症监护、暖箱保暖、监测生命体征、呼吸机供氧、抗感染、预防出血,并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患儿病情危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入院后3小时,依据辅助检查结果,她被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医生认为应该使用肺表面活性剂,但患儿家长拒绝使用。
入院第3天,胸片显示患儿为双侧气胸(右侧为主)伴纵膈内积气。医生急行右侧胸腔穿刺术,间断抽出气体约120毫升,患儿呼吸急促症状缓解。随后,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外科为患儿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排出大量气体。
入院第4天,医生发现在呼吸机机械通气下气管插管内有少许血性液体,考虑患儿有肺出血,遂上调呼吸机参数,应用血凝酶止血。
入院第6天,患儿被改为鼻导管吸氧。
入院第25天,患儿可每3小时进奶25毫升,并可自主完成。
呼吸关、出血关、感染关、喂养关……一个个难关被攻克,这个孱弱的小生命体重已从入院时的1.4千克增至1.85千克,每3小时可进奶28毫升。护士长张宁说,如果没有意外,该患儿体重、奶量再有所增加后即可出院。
图说新闻
考核急救车驾驶员
急救车倒行入库
急救车绕行S形弯道
12月9日,开封市举办首届急救车驾驶员岗位技能大赛,驾驶技能实际操作个人第一名可以按程序申报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李季/摄
一个乡村医生的“史记”
(上接第一版)
11月12日,记者到达五龙镇岭后村的宋成元家时,正好有3个从滑县赶来的患者在看病。而他的妻子宋周琴已经在厨房烧火做饭了。
正午时分,在地锅里捞出热腾腾的面条,浇上卤和蒜汁,记者和患者们一起吃到了林州民间地道的打卤面。
看着不同的面孔,坐在自家开满菊花的小院里,吃着地锅里煮出来的面条……这一幕对宋周琴来说早已司空见惯。
来看病的患者遇到饭点,宋成元必然挽留他们到家一起用餐。宋周琴做好饭等他时,常常等来一群人。于是宋周琴赶紧把饭盛给患者吃,等患者走后,宋周琴重新烧火,再做一顿。
一次,茶店乡一位70多岁的老人来看病,正遇到宋周琴包了饺子。老人端着热腾腾的饺子,噙着泪对宋周琴说:“俺在家好几个月没有吃过饺子了。”
去看病还能吃上免费的午餐,这让患者有些不好意思。可跟宋成元熟悉了之后,他们就不推辞了,一碗不够再盛第二碗。
在宋成元看来,上门就是客,其次才是患者。人家大老远跑来,到了中午管顿饭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他家里还常年备有好几个打气筒、开水瓶。一名十六七岁的孩子,随母亲前来看病,半路上凉鞋的鞋底坏了,扔不能扔,穿不能穿。宋成元看到后马上回家拿来锥子和鞋绳,给孩子修好了鞋。
自行车坏了管修,电动车没电了管充,摩托车没油了管加,口渴了管喝水,饿了管饭……在患者眼里,宋成元不仅是一名解除疾痛的妙手医生,还是一个兼具七十二般武艺的能工巧匠。
不仅如此,但凡有叫他出诊的,宋成元都跑在他们前面。患者家属说:“宋医生跑得比我们还快,成了紧病快医生了。”
95本门诊日志,为每位患者留下“史料”
对宋成元来说,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厚厚的一大摞门诊日志了。16开、100多页的本子,每一页都记录得密密麻麻,整整95本。
就是40年前来就诊的患者,当时症状表现、病情轻重、愈后如何,宋成元在几分钟之内就能找到当时的详细记录。
在今年7月20日的门诊记录上,记者看到,当天他共接诊了16名患者。在患者赵艾瑞的名字后面,有一句“还没有吃早饭”。在回访一栏,有一个红笔打的叉,而其他患者名字后面都是对勾。
“我晚上给患者打电话回访,手机没有接通。”宋成元解释红叉的由来。
记者顺手翻看他的门诊日志,看到每一位患者名字后面都有这样的对勾或者红叉。对每一位患者回访,这个习惯宋成元坚持了几十年。
“我最佩服父亲的地方,就是他每天吃过晚饭就开始给患者打电话,询问康复情况。这太难坚持了!”宋成元的大儿子告诉记者。
十几年前,电话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宋成元是饭后到村里的小卖部去打;如今,家里的电话成了他的“回访专线”。
“别说您还给俺治好了病,就是没治好,有您这个电话,全家人心里也好受多了。”回访时患者由衷的感谢,是宋成元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
在宋成元1992年冬天的门诊记录中,记者发现,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宋成元只诊治了一位患者。
原来,那年宋成元重感冒卧床半个多月,连厕所都不能单独去。一天下午4点多,他正在输液时,村民张俊丰汗流满面地跑来,说他的爱人难产,急需抢救。宋成元不顾家人反对,自己拔掉输液针头,穿上棉大衣,用被子包得密不透风,让3个人把他扶到小推车上。路上碰到乡亲,大家都以为他们是送宋成元去医院哩。
到了张俊丰家,宋成元赶忙进行紧急抢救,产妇和男婴双双转危为安。宋成元却昏倒在地,大汗淋漓湿透了棉衣。
“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等于在书写自己一生的历史。”在一笔一划记录患者健康故事的同时,宋成元也在书写着自己的“史记”,书写着一名普通乡村医生金子般的济世救困情怀。
11月人物点评
开栏的话:
有医学大家,也有普通医生;有科技精英,也有乡村医生。他们或在医学前沿苦苦探索,或在平凡岗位默默坚持,影响并改变着周围的人,受到媒体争相报道。本报特开设“人物点评”,对各类媒体上个月报道的医学界模范人物进行综合回顾,每人配以200字左右的点评。
让榜样的力量影响你、影响我!
时时用心 做事专心
上榜人物: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
上榜原因: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点评:他用红参、山荣芋肉两味中药,治好了罕见的免疫系统疾病——淀粉样变性;他苦心研究经方,花了27年的时间去琢磨怎么用药,终成用纯中药降糖的专家。祖国医学的海洋中沉积着无数珍宝,将它们打捞起来,需要坚持不懈的勇气、耐心、信心,需要博古通今,需要无数像仝小林这样的人。
仝小林用中药对付糖尿病的尝试,让传统的经方在今天的阳光下闪耀,让中医朝着现代科技迈近了一步。他的卓著成就,从听说一位患者服用水蛭粉达到良好降糖效果开始,从他对《伤寒论》每一剂方药的揣摩开始。近处留心、时时用心、做事专心,是仝小林带给人们的启示。 (张晓华)
平凡之举 勇敢从容
上榜人物:湖北省中山医院护士肖芳
上榜理由:她连续3次口对口人工呼吸,使一位被馒头噎住,造成呼吸骤停、心脏停博的大妈起死回生……
点评:肖芳的行为并非惊天动地之举。究竟何因使得肖芳这一行为感动了全中国?很简单,肖芳用行动诠释了“助人为乐”的精神,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道德的力量。尤其是在“彭宇案”、“佛山小悦悦案”、“搀扶门”等事件发生后,在民众高呼“人情冷淡”的当下,肖芳给这样一个似乎冷漠的社会添了些许暖意,显得弥足珍贵。她能赢得千千万万网友的赞许,被各行各业争相学习,充分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善良的一种认可与共鸣,同时也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从不缺少爱的心态,缺乏的只是一种勇敢去做的从容。 (李荇)
美在爱心 美在坚持
上榜人物:武汉同济医院麻醉科医生陈红
上榜理由:8年来,她先后15次献全血,总献血量达4800毫升,相当于一个60千克成年人的全身总血量。她不仅自己献血,而且把爱人也拉进献血大军。她经媒体报道后,被誉为“最美麻醉医生”。
点评:历时8年,15次捐献全血,这不是作秀,是真正的美,是人性奉献的美,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美。陈红的美,美在爱心,美在坚持。作为一个医生,她知道血液对于生命的重要,献血也是救死扶伤;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她明白献血是一种传递爱心和生命的行动,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作为一个准妈妈,不能献血的时候,她用自己的行动感召更多的人奉献爱心。当我们盯着郭美美愤怒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关注那些用行动践行爱心的普通人?
(李亚威)
弃文从医 护佑乡亲
上榜人物: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瑶族乡村医生蓝云
上榜原因:罹患鼻咽癌后,举债将妻子培养成“接班人”
点评:一直以来,弃医从文者众,耳熟能详的就有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鲁迅先生的名言“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弃文从医者在当代鲜有听闻,原因也不难理解——从医门槛高,风险高,收入却与门槛和风险不成正比。可广西瑶族的乡村医生蓝云却逆流而上,毅然弃文从医,从代课教师成为乡亲的健康守门人。非但如此,在他得知自己患上绝症之后,对卫生所后继无人深感忧心,不顾家里因自己治病已是债台高筑,又举债将同样是代课教师的妻子送去读卫校。在他弥留之际,他的妻子终于学成,接过了他的出诊箱。其妻“我们一起守护这座大山”的悼言,堪称时代强音。
(张晓华)
教学名师 医学大家
上榜人物:钟南山
上榜理由:2011年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
点评: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地寻求医学科学领域的创新,他不顾安危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他始终秉持德育教育,他善于运用媒体将健康理念、医学管理、人文信息等新的医学理念传达给受众。
于是,坚持创新的他在呼吸内科领域获得了一项又一项高端科技硕果;不顾安危的他冷静无畏地面对“非典”疫情,以仁心妙手挽救了无数生命。他以令人敬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不断创新的探索给人以战胜病魔的理由,成为人们心中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教学名师、医学大家。
(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