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药物治疗 “科学”二字很重要
本期受访专家: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索爱琴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张博爱
实习记者 何云霞
编者按: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据世界帕金森病协会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500多万名帕金森病患者,中国拥有170万,超过全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帕金森病以老年人居多,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患有此病,目前帕金森人群有年轻化趋势。为了更好地“关爱健康,远离颤抖”,本报特安排记者策划采写此文。
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病情不严重时不主动就医,就医后不遵医嘱和自行增减药量,导致病情加重,出现自闭、抑郁等现象。近日,记者就帕金森病患者如何科学用药采访了相关专家。
药物治疗要尽早
“许多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已经是中期或晚期了,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博爱说,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病,早期只是黑质变性和神经细胞减少,导致多巴胺合成下降,晚期则可出现多巴胺受体萎缩,使其不能与多巴胺结合而使疗效下降或无效。因此,早期用药疗效最好。
帕金森病典型的症状是震颤、强直、运动迟缓,但是很多患者这些症状并不明显,早期会出现嗅觉失灵、便秘、表情呆滞、抑郁等非运动性障碍,很容易被误诊。这就需要患者正确认识帕金森病症状,出现不适应尽早就医,并且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发生误诊、漏诊。
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索爱琴介绍,帕金森病本身不影响寿命,若能早发现早治疗,也能降低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很多患者出现症状时不去就诊,甚至理解为人体自然衰老的特征,直到影响正常生活才意识到是得病了,殊不知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个体化原则很重要
“得了帕金森病,终身都离不开药了。”索爱琴说,用药是帕金森病治疗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药物治疗并不是简单地服药,而是要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指导用药。例如,对于早期的患者不提倡吃药,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脑部营养、做些适当的康复理疗、学习帕金森病常识等;对于45岁以下的患者,为了控制多巴制剂的副作用及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可选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刺激自身多巴胺的分泌;对于65岁以上的患者,可选用多巴制剂维持患者体内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平衡。
张博爱说,帕金森病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病种,治疗涉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理科、内科等,所用药物种类繁多,建议患者到医院就诊,由医生量身定做治疗方案。
用药主张“细水长流”
“任何药物治疗方案,都要遵循‘细水长流’的原则。”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有个“蜜月期”,特点是患者用较少的药物种类、剂量即可很好地控制病情。通常在“蜜月期”患者生活质量较高,正常的生活、工作几乎都不受影响。为了延长“蜜月期”,帕金森病患者用药需要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增加,患者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不要自行增减药量。
然而,临床上很多患者在“蜜月期”存在用药误区。索爱琴介绍,有的患者在早期就诊时,病情有所好转后就不再复诊,在家自行增减药量,结果不到一年就过了“蜜月期”,再次就诊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心理开导不容忽视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很容易产生相应的心理疾病,如爱怒、抑郁甚至有轻生的想法。”索爱琴说,一旦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对药物的吸收也会有影响。有的病人在保证睡眠质量的前提下第二天不用吃药也不会有症状;有的病人情绪不佳、失眠多梦,同样的剂量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张博爱指出,心理开导需要医生和患者家属的配合,要在心理上给患者乐观面对帕金森病的勇气;在生活细节上尽可能贴心,包括患者所穿的衣服、鞋子都以方便穿脱为主,有条件的话可在房间内为患者做一些特殊的装修;同时要呼吁周围的人给予帕金森病患者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预防禽流感 措施因人而异
多地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后,一些地方出现抢购板蓝根、金银花,或主动按卫生部门公布的处方服药等行为。专家表示,官方公布的处方具有一定的人群针对性,预防禽流感,勿乱服药物。
“确实有些抗病毒专家认为,中医药在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方面,可能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增加人体抵抗力,少受病毒侵犯,但是我不主张大剂量、长时间服用中药。”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表示,中药主张因人而异、因病施治,全民大剂量、长时间服用同一剂中药,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预防警示也表示,江苏、北京等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中,的确公布了几种预防禽流感的中药处方。但方案指出中医药预防的对象包括两大重点人群,即:从事禽类宰杀、贩运、烹饪的人员及其他与禽类及禽产品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儿童、老人、有慢性基础疾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而且,使用预防中药应由执业医师开具处方,患者不可自行判断、选择。
专家表示,老人、儿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慢性病患者及妇女经期、产后慎用,孕妇禁用。中药预防处方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服用中药预防处方药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向医师咨询;对中药预防处方的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张 乐)
分两型辨治白色糠疹
白色糠疹,又名单纯糠疹,中医称之为“桃花癣”“虫斑”等,与寄生虫感染有关。中医认为此病由风热、虫积、脾失健运所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尤以冬季多见,好发于儿童和少年。常见于面部,亦可见于颈部、躯干。
风热型 皮损色淡红、上覆鳞屑,轻度瘙痒;舌淡红、苔薄黄,脉滑数。治以疏风清热。处方:金银花、生地各15克,牛蒡子、连翘、当归、荆芥、牡丹皮各10克,蝉脱6克。
脾失健运型 面部有淡白斑,挠之起白屑,食欲不振,胃脘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濡。治以健脾和胃、袪湿除虫。处方:使君子、槟榔、法半夏、白术、茯苓、党参、木香各10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砂仁4克。
上方皆每天1剂,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饮服。
(朱时祥)
内伤发热分型治
临床观察发现,内伤发热以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和五脏积热为多见,分四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伤食发热 症见身体发热,暮夜热重,不思饮食,嗳腐呕恶,腹胀便秘或泻下腐臭;舌红、苔黄腻。此证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内停,瘀积化热而见发热。治宜消食导滞、清热化积,方用保和丸加减。恶心呕吐者,加藿香、竹茹;脘腹胀痛者,加厚朴、木香;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身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气虚发热 症见发热绵绵,自汗,气短,面色白;舌淡、苔白。此证多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于外而发热。治宜益气清热、调和营卫,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脾虚纳呆者,加麦芽、山楂;心悸自汗者,加麦门冬、五味子;阴火内生者,加黄柏、知母。
阴虚发热 症见低热不退,夜间为甚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少寐,口干舌燥,舌红少津。此证多由高热之后阴液亏损或大病之后阴阳失调、虚火上炎所致。治宜养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舌红口干者,加天花粉、麦门冬;心悸多汗者,加麦门冬、五味子;食欲不振者,加山楂、乌梅、麦芽;干咳少痰者,加沙参、紫苑、款冬花;午后热甚者,加知母、黄柏。
五脏积热 该证多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辛辣之物,以致阳火升动,脏腑生热熏外所致。心脾积热则口舌生疮,肺肝积热而两目赤红,肺火炽盛而咳嗽、鼻出血、鼻孔赤烂,肝胆热盛见双耳流脓,脾胃积热而见口臭便秘等。心火亢盛当用导赤散,肝胆热炽当用龙胆泻肝汤,心脾积热当用导赤泻心汤,肺热鼻出血当用泻白散。
(伏新顺)
处方点评
本期点评专家:郑州市中心医院临床药学科 丁孝良
患者:女,76岁,骨科。
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头孢克肟颗粒,50毫克×18袋,用法:0.1克,每天3次,口服。
洛索洛芬钠片,60毫克×40片,用法:0.12克,每天3次,口服。
迈之灵片,0.15毫克×40片,用法:0.3克,每天2次,口服。
神经妥乐平片,30片,用法:一次2片,每天2次,口服。
存在问题:适应症不适宜,药品超剂量使用不适宜。
分析:一、患者无细菌感染诊断,头孢克肟颗粒属于无指征用药。
二、患者76岁高龄,洛索洛芬钠用量过大,高龄者易出现不良反应,故应从低剂量开始给药,并观察患者状态,慎重用药,应为60毫克,每天3次,口服。
两种沙星不可混用
左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都是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用来治疗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它们虽然有类似之处,但在临床应用时也有一些区别,不宜随意混用。
诺氟沙星俗称氟哌酸,常见剂型为片剂和胶囊,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左氧氟沙星的用途和剂型比诺氟沙星广泛,常见有片剂、胶囊、注射液、滴眼液和眼膏等多种剂型,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软组织等多个器官的感染。
两种沙星都属于喹诺酮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性,对诺氟沙星过敏者就不能使用左氧氟沙星,反之亦然。服用大剂量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导致结晶尿,因此患者应多饮水。食物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会有影响,诺氟沙星需要空腹服用,左氧氟沙星需要在进食前1个小时或进食2个小时后服用。
(张 征)
服止咳药先看痰
春季,咳嗽、咯痰的人又多了起来。刘女士的孩子咳嗽后,用了好长一段时间复方鲜竹沥液,症状却没有缓解。医生告诉她,这是因为她孩子的咳嗽是由风寒引起的,而她却用了清热的药物。中医认为,病因不同,咳嗽有寒、热、燥、痰之分,用药也大有区别。
寒咳多由受寒所致,表现为咳嗽声音重、吐稀白痰、流清鼻涕、打喷嚏,伴有全身疼痛、发热怕冷等症状。此时可选用通宣理肺丸、感冒清热颗粒等。服药期间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热咳多由感受外热,或肺内有热引起。表现为咳嗽气粗、咯痰黏且不容易咯出,咽干口燥、声音嘶哑、鼻热如火。治疗宜清热化痰止咳,可服用银翘解毒丸、复方鲜竹沥液、急支糖浆、羚羊清肺丸等。
燥咳多发于秋天气候干燥的时候,表现为干咳没有痰,或者痰少而黏稠、不容易咯出,鼻内干燥,咽喉发干。治疗燥咳宜润肺止咳,可服用成药川贝枇杷露(膏)、养阴清肺丸等。
痰咳表现为咳嗽气粗、痰出咳平、痰多黏腻或稠厚成块、喉中呼噜作响、胸中发闷。可用止咳橘红丸、二陈丸、祛痰止咳颗粒等具有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作用的中成药。
如果咳嗽有痰,单纯使用止咳的药物效果并不好,只有先“化痰”才能达到“止咳”的目的。以上几种类型的咳嗽可能出现转化或并存的情况,如外感风寒开始是寒咳,后来入里化热转变为热咳;秋季燥咳又有温燥和寒燥之分。笔者在此提醒大家,要根据病情和症状的变化选择用药。另外,咳嗽还可能由过敏等其他原因引起。
(徐佳佳)
(
http://www.yyw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