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妇女“一时糊涂”剁掉自己右手
本报讯 (记者王 平 通讯员王春霞)妇女“一时糊涂”,剁掉自己右手;救治及时,再植手术使“糊涂女”免受残疾之虞。日前,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医院显微外科成功为一名自残的女患者进行了断手再植。
3月2日上午,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医院显微外科病房,芦女士正躺在病床上输液,接受再植手术的右手在接受烤电治疗。从露在纱布外面的手指看,芦女士肤色正常,血运良好。主治医师韩军伟让她动动手指试试,她的右手手指听话地动了两下。
芦女士的右手是被自己生生剁掉的。据芦女士的家人说,大年三十那天早上,芦女士在剁排骨时,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右手剁掉了。记者问她为啥剁自己的手,她勉强笑了笑,说是“一时糊涂”。
据韩军伟介绍,除夕那天上午,芦女士被家人紧急由市内一家医院转至该院求治,其断掉的右手一同被带到了医院。记者从术前拍下的照片看到,芦女士的右手腕部与上肢完全离断,横断面露出参差不齐的白色骨茬,断手近腕处的手背上还留有几道刀砍的痕迹。
患者入院后,该院显微外科主任叶朝辉迅速带领医师彭晓旭、韩军伟等人展开术前检查和准备。当日中午12时许,断手再植手术开始。叶朝辉等人小心翼翼地在显微镜下将断手与断腕进行关节、血管、神经、肌腱等的一一吻合。经过9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再植手术终于完成。
胸腔巨瘤“挤扁”5月儿气管
本报讯 (记者卜俊成 通讯员朱高峰)3月6日,记者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了解到,该院成功救治了一位仅5个月大的胸腔纵隔巨瘤患儿。
2月27日,新乡李先生仅5个月大的女儿因为呼吸困难,被送到新乡一家医院就诊。后经检查发现,患儿胸腔内有一巨大肿瘤,因为挤压住了气管,才导致其呼吸暂停,出现了休克症状。后经多方协调,当日中午患儿被紧急转往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胸外科抢救。
因患儿年龄过小,瘤体太大,且挤压心脏、气管等,术中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动脉血管。该院心胸外科、小儿普外科认真讨论分析病情,并同手术室、麻醉科、放射科进行了详细会诊,制订了周密的手术预案。2月28日,该院医生为患儿实施了胸腔纵隔肿瘤切除术,历时55分钟,顺利切除患儿体内10×9×8厘米的巨大畸胎瘤。
罕见血液病头上起包破溃成洞
本报讯 (记者刘永胜 实习记者刘云飞 通讯员刘 群 梁 靓)朗格汉斯组织细胞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千万分之三,极其罕见!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血液内科的不懈努力,这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综合征患儿被成功救治。
患儿赵小旭家住洛阳市古城乡。5年前,年仅8岁的他头部莫名起了个大包,家人以为是孩子贪玩摔的,就没在意。不想这包却越长越大,甚至流血、溃烂,最后竟恶化成一个直径七八厘米的大洞!慌了神的家人赶忙带着小旭来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
该院血液内科主任阮林海介绍,经查,小旭的黄疸十分严重,肝脏损害较大。在相关检查后,小旭被确诊患上了极其罕见的朗格汉斯组织细胞综合征。面对如此复杂、罕见的血液疾病,他和主治医生赵小强等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尽全力挽救小旭的生命。
在血液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治疗,小旭的各项指标终于恢复正常。出院至今,小旭都会在家人的陪同下定期来到血液内科进行检查,身体状况始终良好。
提醒
儿童哮喘诊断 要防过度与不足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侯 伟
据陕西省201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城区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已达4.82%,相比2000年的2.71%有明显上升。导致儿童喘息的原因较多,且易出现过度诊断和诊断不足,从而影响长期治疗效果。统计显示,相当比例的哮喘患儿未得到及时诊断,并且80%以上的哮喘患儿仍在接受抗生素治疗。
防不足 详问病史抓要点
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建议医生在诊断儿童哮喘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病史:长期咳嗽(1个月以上)、反复喘息(3次以上)、反复患支气管炎、经常感冒、每次呼吸道感染难以治愈。二、出生史:早产、低出生体重。三、个人特应性病史。四、家族病史。五、有伴随疾病: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或增生)、鼻窦炎。六、肺部体征:呼气性喘鸣(或哮鸣)音。七、对治疗的反应:长期抗生素治疗后咳嗽不能完全治愈,使用抗哮喘药物有效,如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丙卡罗、舒喘灵)、茶碱(多索茶碱、氨茶碱)、白三烯拮抗剂和表面皮质激素等。八、相关检查异常:肺功能检查第一秒呼气流量(FEV1)<预计值的80%、变异率(PEF)>预计值的15%以上,呼出气一氧化氮(NO)>18ppm、血清总IgE>200IU/L,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5%。
在儿童哮喘诊断中只要抓住上述关键点,诊断就比较容易。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应尽量详细,这样才能从中发现诊断线索。
防过度 别把喘息当哮喘
婴幼儿哮喘会出现喘息反复发作,往往延续至成年。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比儿童哮喘更为复杂,疾病发展趋势也更为多样。有25%~30%的婴儿发生过至少一次喘息,而到3岁之前,发生过喘息的比例则大约为40%。需要注意的是,反复喘息并非哮喘,但与哮喘又有密切的关系。
婴幼儿哮喘患儿通常有特应性病史。一项叫图森的研究显示,反复喘息(≥4次)、父母有哮喘病史、经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变应源致敏≥1个吸入性变应源是婴幼儿哮喘的主要危险因素;对牛奶、鸡蛋、花生过敏,喘息与感冒无关,嗜酸性粒细胞> 4%为次要危险因素。具有一个危险因素,或者次要危险因素大于等于两个,那么患者6年内和3年内发生哮喘的概率分别为47.5%和51.5%。相比没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儿童,其6年内91.6%、13年内84.2%都不会发生哮喘。因此,有无危险因素是判定是否为婴幼儿哮喘的关键。
按综合征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儿童哮喘发病中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统计显示,患哮喘的儿童中婴幼儿期有湿疹史的为26.87%,有过敏性鼻炎的为24.79%,食物过敏的为10%。家族史中一级亲属有哮喘史者占5.62%,有其他过敏史者占10.21%;二级亲属有哮喘史者占7.08%,有其他过敏史者占4.58%。
儿童哮喘作为呼吸道慢性疾病,应该在儿童专病门诊长期规范治疗。应制定长期管理的个体化治疗计划,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和使用药物和监测评估病情。
腹泻久治不愈 可能是免疫缺陷病
本报记者 李 荇 通讯员 高 歌
腹泻本是常见疾病之一,但如果反复治疗无效,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免疫性疾病。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就收治了一名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患者。
患者姚先生来自荥阳,今年46岁,腹泻长达5年之久,反复治疗也未见好转,有时一天要上十几趟厕所。此外,还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痛苦不堪。经人介绍,姚先生来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修齐接诊时,发现姚先生十分消瘦、咳嗽不断,就建议他先进行包括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在内的两项免疫功能检查。结果表明,姚先生的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王修齐确诊姚先生患有常见的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在补充丙种球蛋白及抗贾第氏虫治疗后,姚先生的胃肠道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经临床观察,待病情稳定后,姚先生顺利出院。但他仍需要终生输注丙种球蛋白。
“腹泻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腹泻两种。若是因为饮食不洁造成的急性胃肠炎等急性腹泻,即使不用药,通常一周内都会痊愈;若是痢疾等急性腹泻,也需特殊治疗,但一般两周之内会好。不过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却需要终生治疗,且一旦出现感染时要及时给予抗生素等治疗。”王修齐说。
王修齐呼吁提高对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并进行正规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当其他病因都找不到,普通治疗没有效果,且患者除了腹泻外,还伴有呼吸道或泌尿系反复感染时,就要考虑这个病。
咳嗽咯血难治愈 病根竟在肾
河南省中医院 戴秀娟
一位50多岁的患者咳嗽咯血,在门诊治疗一个星期没有一点儿好转的迹象。后来患者做了全面检查,发现咳嗽咯血竟然是由慢性肾病引起的。
河南省中医院肾病科主任张建伟博士说,肾脏除了有排泄体内代谢废物的功能,还有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功能。如果肾脏功能受损,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可导致肺水肿,从而出现咳嗽、咯血。除了咳嗽、咯血,慢性肾病有时候也可能伪装为胃炎、高血压、贫血、骨质疏松等疾病,从而被误诊。一般慢性肾病难以被早期发现,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肾脏是个“肾坚强”。慢性肾病早期,肾脏受损的部分比较小,健康的肾单位可以代替受损的肾单位来净化血液,从而使身体感受不到太大的异常,检测肾病的主要指标——血肌酐也不会有明显升高。直到肾功能损伤到50%时,血肌酐才会明显升高。
二是由于慢性肾病会使全身多个系统受损,肾脏本身的问题可能会被掩盖。肾脏就像一个精密的、高级的垃圾处理厂,它把血液中的毒素以及其他不需要的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净化了的血液在体内继续循环利用。就像城市的环卫系统出了问题会垃圾遍地、苍蝇横飞一样,如果肾脏出了问题,全身的器官也会被毒素、废物超标的血液损伤,全身多个系统出现问题,容易被误诊为胃炎、高血压、贫血、骨质疏松等,而肾脏本身的问题易被掩盖。
虽然慢性肾病难以在早期被发现,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正常尿液在小便池中也会出现泡沫,但会很快消失,而慢性肾病患者尿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退,这是慢性肾病早期最为直观的表现。此外,慢性肾病患者早期还会感觉到困倦、乏力、腰酸、腰痛,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夜尿增多、尿量减少等。水肿也是慢性肾病的表现。
出现以上症状时,要想到是不是肾脏的问题。由于这些症状也会出现在其他疾病中,因此还要做一些检查来鉴别。定期检测尿蛋白(包括微量白蛋白)和血肌酐是早期发现慢性肾病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经常吸烟或者50岁以上的人,应该每半年查一次尿常规、肾功能;有慢性肾脏病家族史的人要定期接受尿及肾功能的检查。
关注心电学系列报道之三
思路篇: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心电学
本报记者 张晓华
心电学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目前的发展道路上又有着层层阻碍。面对这种情况,心电学工作者应该以怎样的思路应对?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所长李中健认为,应该坚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心电学事业。
关注基层医生培训,整体提高从业人员水平
“我们是把心电学当成一项事业去做,通过对心电图人员、社区医生、护士等进行培训,将心电学事业发展广大。最终目的是提高心电学医生的诊断水平,推动心电学更快更好地发展。”李中健说。
近几年,李中健教授及其团队在河南做了两件事。一是每年深入基层、社区进行专门的心电图培训。不管是心电图科的医生还是临床医护人员,只要愿意,都可以旁听。二、对护士进行培训。由于目前大多数医院负责监护仪的基本是护士,因此,前两年,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连续举办了两次护士心电图大赛。短短几个月培训,这些护士对心电图诊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还在进行着一项重要的研究,就是对基层医院心电图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包括基层人员对心电图的掌握情况、使用仪器的情况等。调研目的是希望给政府提供一些有用的卫生数据,基于这些数据给予合理的政策安排,如仪器的配置和人员的培训等。
此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已经开始搭建网络平台。今后,河南省心电图诊疗中心的医生可以随时为基层医院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实现基层医院与三级医院的直接对接,基层医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省级医院专家的诊断支持。
利用自身优势,解决好5个方面问题
李中健认为,实现心电学更好、更快的发展,应该解决好5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政策层面解决心电图从业者的“身份”问题。国家可以设置心电图从业者的执业考试制度,通过考核获得执业资格后,具有描图和诊断权。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心电图正确的路径是心电图医生描图诊断,心血管医师负责治疗。
二、心电图从业人员的培养问题。国家应加强对心电图从业者学历培养上的倾斜。目前医学院校设有影像学专业,却没有心电图专业,是否考虑让心电图专业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三、县乡一级心电图从业者的培训问题,通过多渠道的培训与学习,尽快提高县乡一级心电图从业者的水平。
四、研发仪器的公司应与心电图医生进行探讨和沟通,这样才能研发出一流的适用于临床的心电仪器。
五、加强与国际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和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李中健表示,我国首家心电图研究所的成立,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走民族特色的学科发展道路,并在国际心电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希望我们能利用自身优势,坚定地向中国特色的心电图方向迈进。
前沿
美“功能性治愈”
携艾滋病毒婴儿
美国的一个医疗小组创下医学方面的新奇迹。据英国《卫报》报道,这个医疗小组“功能性治愈”了一名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儿童,如今这名儿童健康状况良好,已经不需要继续服药。医疗小组下一步的工作是测试这一治疗方式是否适用于其他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新生儿。如果这一方式有效,将在治疗感染艾滋病病毒新生儿方面带来新的希望。
据报道,这名儿童目前已经两岁半了。负责治疗的医生认为,这名儿童目前身体状况良好,不再需要用药,并且几乎不可能对其他人构成威胁。
参与治疗这名儿童的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医生汉娜·盖伊介绍说,这是首例“功能性治愈”携带艾滋病病毒儿童的案例。“功能性治愈”意味着针对艾滋病病毒的标准检测结果为阴性,但患者体内可能还携带微量的病毒。
医疗小组成员检验新生儿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水平
蓝莓叶提取物
可阻丙肝病毒复制
日本宫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生物化学杂志》(Biochemical Journal)上报告说,潜伏在人体内的丙肝病毒有些需要20年甚至以上的时间才会发病,他们因此设想可能是某种食物补充剂延缓或阻止了疾病的发作。
研究人员检查了近300种农产品,结果发现在蓝莓叶子中有一种名为原花青素的物质可以阻止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达到延缓或阻止疾病发作的目的。
过量的原花青素对人体有害,但研究人员表示,使用它对抗丙肝病毒的剂量是安全的。类似原花青素的物质在很多可食用植物中都能够找到,他们认为,原花青素可以作为一种对抗丙肝病毒的安全食物补充剂。
德发现RNA片段
与心脏衰老有关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与心脏衰老有关的核糖核酸(RNA)片段,这一成果有望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衰老导致的心脏细胞减少和心脏功能减退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而一个被称为“miR-34a”的短RNA片段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如果实验鼠的这种短RNA片段受抑制,或是由于遗传因素缺少这种片段,由衰老引起的心脏细胞死亡数量会减少,且心脏病发作后的心脏机能恢复也更快。
研究还揭示了该短RNA片段与心脏衰老之间的深层关系,即这种短RNA片段会抑制一种名为PNUTS的蛋白质,而该蛋白质在保护心脏细胞免受损伤、减少程序性细胞死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哮喘治疗需要
进行基因分型?
一些哮喘儿童具有使他们对药物沙美特罗反应非常糟糕的基因。研究者们发现,在这些哮喘儿童中,服用沙美特罗实际上会加重他们的病况。1/7的哮喘患者有β2受体的精氨酸-16基因型,这使他们对β受体兴奋药沙美特罗的反应很糟糕。
研究者们强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哮喘儿童进行检测看看他们是否携带该基因型很关键。这样做医务人员就能够确定治疗他们的最佳方法。该研究比较了对使用吸入性类固醇预防药物后仍出现症状的哮喘儿童不同的治疗方法。在英国数百万哮喘儿童中,超过15万名儿童有使他们对沙美特罗反应糟糕的遗传改变。他们监测了62名有精氨酸-16基因型的儿童,这些儿童均因为哮喘而不能去上学或必须住院接受治疗,即使他们用了处方吸入性类固醇。
3D打印在医疗领域
应用广泛
19岁内蒙女孩从小患上“麻花腿”,为了不用拐杖,倔强的女孩一直用单腿跳着上学。这个病例之罕见,医生都没法描述清楚病情,只能借助照片表达,女孩求医之处医生都建议截肢。医疗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找到病因并研究手术方案,并为她定制符合人体工学的假体。手术后一个月,女孩有生以来第一次用两条腿走路,11个月后已经可以使用拐杖上下楼梯,3年后的今天,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女孩已经可以不用拐杖上楼梯了。
上海交通大学袁建兵工程师正致力于非金属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的研究,帮助医生们为不同的患者制作关节模型、手术导板等等。不仅如此,通过使用特殊材料还可以打印出患者所需要骨骼假体直接植入患者体内。这项技术如今在国内医学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袁工程师有点“应接不暇”,目前他正通过云技术与国内20多家医院展开合作。
(本报综合摘编)
(
http://www.yyw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