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护好“心”与“脑”
合理安排“动”与“静”
本报记者 李亚威 实习记者 刘 勇
去年春节长假期间,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共接到120求助电话1087次,接诊926人,其中占据发病第一位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大部分为老年人。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然而,记者从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了解到,每年节假日后,因为消化不良、血压血脂突升而生病入院的人总是多于平时。其中,老年人的问题尤其突出。
春节人多事多 情绪不稳伤不起
控制情绪 控制血压
“每年这个时候,老年高血压患者就会增多。”郑州市河赵村村医蔡树林说。这几天,他频繁被村民邀请到家中测量血压。他分析说,春节到来,村子里人多、事多,极易打乱老人的作息习惯、饮食规律,这些都是引发血压不稳定的因素。
人的情绪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春佳节,老人看到儿孙绕膝自然很开心,难免情绪激动,血压也随之忽高忽低。血压波动大比血压持续升高带来的危害还要大。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浩说,人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便会升高,容易诱发脑出血、心绞痛,严重者会导致心肌梗死。他说,在节假日期间,高血压患者应该按时服用降压药,用电子血压计取代坐位上臂式测血压法,规范地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患者要及时服药或者就诊。
春节期间,老人的饮食规律极易被打破,油腻食物的摄入量增多,胆固醇升高。有些老人兴致好了还会喝一些酒。王浩说,喝完酒几个小时内血压会下降,但是接下来会更高、更不稳定。高血压患者应该尽量少喝酒、不喝酒。
王浩说,老年人一般血管弹性差,血管壁粥样硬化比较严重,管腔狭窄,遇到外部刺激如激动、生气、疲劳或寒冷等,都可能引起血管收缩障碍,所以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过节时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老人消化系统不比年轻人
饮食宜清淡 规律合理
过年时,人们习惯把吃看得非常重要。鸡鸭鱼肉、燕翅鲍肚……各种山珍海味可谓种类齐全,而这些食品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贾百灵认为,老年人本身消化系统不比年轻人,脾胃功能较弱,消化能力逐渐降低,因此,饮食一要清淡,注意荤素搭配适当;二要适量,吃个六七分饱即可。吃得太油腻、太饱,会滋生肠胃疾病。特别是不要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不仅可导致肠胃疾病,还会加重一些老年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或造成这些病急性发作。
贾百灵说,老人的饮食应以五谷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菜肴宜少油、少糖、少盐。脂肪能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抑制胃的排空,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促进胃酸过多分泌,并加剧胆汁返流,从而加重炎症和溃疡。患有慢性胆囊炎和胰腺炎的人要减少脂肪的摄入,不吃肥腻、辛辣和油炸的食品。
打扫屋子把人累感冒了
注意防寒保暖 避免过度劳累
2月1日,郑州市丰产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大厅坐满了输液的患者,医生李艳辉正在给一位患者测量血压,这位患者是因为前一天打扫屋子累感冒了。李艳辉说,春节前后是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及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时间。她叮嘱患者,春节期间要按时休息,合理规律饮食,房屋要经常通风等。
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冯可青说,春节期间,老年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多发,曾经有患者因为春节打扫卫生没有做好防护,翻箱倒柜时吸入空气中的粉尘、霉菌等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或由过敏导致哮喘。
正如歌曲《常回家看看》中唱的那样,团圆时刻到来,为了准备一桌丰盛的团圆饭,老人忙前忙后不亦乐乎。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时,难免忘记时间,打乱平时的作息习惯,老年人在过节期间,要尽量保持平时的生活规律,不能像年轻人一样熬夜看电视或打麻将。同时,老年人还要注意劳作有度,过年打扫卫生、采购年货等常会使老人感到疲惫不堪,疲劳可诱发百病。
贾百灵说,很多老年人在春节期间不注意休息,经常因为过度劳累出现感冒、腹泻、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而这些疾病又会诱发更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
老人春节出游更需谨慎
年轻人趁春节出游渐成一种时尚。老人若选择春节外出旅游,要慎之又慎。古语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这话有深刻的生活哲理。
医生建议,老人春节旅游应注意以下事项:出游前应做一次健康体检,全面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出行前要征得医生同意);旅游时一定要劳逸结合,一天安排的活动不宜过多,不能搞“疲劳战”;外出时除携带常备药品外,有慢性病的人要按时按量服药,还要将病情告诉导游,令导游心中有数。
另外,天气多变,老年人旅游途中特别要预防感冒,以免引发其他合并症。出游时,老年人不要节衣缩食,饮食宜清淡,少吃方便面,多吃蔬菜水果;旅游期间,尽量少买或不买当地的土特产品,以免上当受骗。总之,老年人旅游过春节,要欢乐有度,严防乐极生悲。
春节期间,仍有一部分患者不能回家过年,这些患者更需要照顾。图为2月4日,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六病区的护士正陪留在医院的患者聊天。李亚威/摄
环境骤变儿童脆弱
防意外伤害和沉迷游戏
本报记者 李亚威 实习记者 刘 勇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聚、尽享天伦的时候。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走亲访友、娱乐聚会、吃喝玩乐就成了生活的主题。然而,过节饮食、睡眠混乱,加上天气变化等引发疾病的因素增多,稍微不注意,疾病就会趁虚而入。每年春节前后,到儿科门诊就诊的人都会陡增。如何让孩子们过一个健康安全的春节?记者近日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采访。
从城市回农村 环境骤变
孩子很可爱也很脆弱
秦女士是一名6个月大孩子的妈妈。春节来了,她和丈夫就春节是否回老家过年的问题发生了分歧。丈夫认为,孩子出生之后一直没回过老家,很多长辈都没见过。然而,这正是朱女士担心的问题。朱女士说,他们的老家在豫东农村,回到老家亲朋好友见面习惯亲亲孩子。况且回去之后,农村老家条件不比城市,她担心孩子太小,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郑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靳秀红说,朱女士的情况很多人都会遇到。孩子对环境的变化确实很敏感。春节期间,亲朋走动频繁,这个时候更要注意照顾好孩子。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感冒的家庭成员,尽量不要与孩子长时间接触,以免交叉感染。注意戴口罩,外出时给孩子做好防护,出门应该戴帽子,适当添加衣物,但不要穿得太多,否则孩子大汗淋漓,更容易感冒。一旦感冒,要及时用药、好好休息、清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引发心肌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尽量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对呼吸道容易被感染的幼儿,外出时最好戴上围巾,把咽喉部保护好再出门。近期雾霾天气严重,不宜外出。
初一做了12台气管异物手术
异物多是瓜子、鱼刺等
在节日里,宝宝也会感受到喜庆的气氛,尤其是家里来了客人吃饭时,宝宝会很兴奋。此时,父母一定要让宝宝保持安静,不要让宝宝跑动、嬉笑,要避免引逗正在进食的宝宝,防止食物呛入气管。
郑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僧东杰介绍,去年他大年初一、初二值班,初一一天总共做了12台气管异物手术,多是由花生、瓜子、鱼刺及骨头等造成的,并且集中在1~3岁年龄段的孩子。他建议家长,尽量不要让1~3岁的孩子吃坚果及骨刺类食物。一旦孩子出现气管异物或不明原因的剧烈咳嗽,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僧东杰介绍,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异物误入气管可能刚开始时比较明显,但也有不太明显的,孩子会出现痰多、分泌物增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也要考虑到气管异物。
他同时建议,家长还要教育儿童不要把玩具放在嘴里,也不宜玩太小太细的玩具,以免塞入口中、鼻内、外耳道内,亦不可让孩子离鞭炮声等巨大声响太近,以免造成孩子听力损伤。
一块钱零花钱换成烟花烧伤了腿
加强安全教育 严防意外伤害
寒假来了,新年也来了,摆脱了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的规律生活,孩子爱玩的天性在这个时候得到释放。如果家长不加以约束,不做好安全教育,极易发生意外伤害。
家住荥阳的梁先生很懊恼,他没想到自己给儿子的一块钱,会给儿子带来这么大的伤害。1月28日,梁先生的儿子小浩花一块钱在村里的小卖铺买了一盒烟花。没曾想,在小浩点燃烟花之后,本该飞走的小烟花却粘到了他的腿上,烧破衣服,也烧伤了他的小腿。记者在郑州市儿童医院见到小浩时,他腿上的伤口还包着纱布。“估计是要留疤了。”梁先生的太太心疼地说。
郑州市儿童医院普外科副主任靳三丁说,每年春节前后,外伤患者明显增多,多为溜冰、骑车、放鞭炮、烧伤等导致儿童意外伤害。这些意外多发生在学龄儿童身上。孩子放假了,自由时间较多,这个时候家长不能时时跟着,但是安全教育一定要跟上,并要对孩子有一定的约束,不可让孩子随着自己的性子。
春节期间较寒冷,有的家庭可能会使用取暖器或火炉来取暖。由于这些取暖设施都是放在地上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好奇而去触摸,从而被烫伤。还有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将热菜、热汤放在孩子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地方,要等温度适宜后再让孩子进食。过年大家都喜欢燃放烟花爆竹,小孩子更是会对各种烟花产生浓厚的兴趣。靳三丁建议,家里的烟花爆竹一定要收好,不能让孩子独自燃放,更不能拿在手中燃放,家长也要做好榜样,以免孩子模仿。
靳三丁同时提醒,春节期间到养有宠物的亲朋好友家做客时,要看紧宠物及孩子,避免宠物抓伤、咬伤孩子。
小儿食积易引发多种疾病
孩子节日进食父母“把关”
春节期间,食物相比平时更丰富,然而,此时也是食积发生率最高的时期。郑州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小芹说,食积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病。患儿常会感觉腹胀,大便酸臭或有便秘,这种病在节日期间发病率最高。
春节期间饮食比较油腻,孩子本来就容易上火,油炸食品更应该少吃,很多孩子患咳嗽、发热等疾病,都是由于吃了太多油炸食品而诱发的。李小芹建议,不要让孩子吃得太多太杂,一定要按孩子平时的饮食习惯来安排,在家喂好孩子再出门,或者在家做好吃的,带到亲朋好友家去吃。另外,去亲朋好友家也不能让孩子多吃零食,因为幼儿的肠胃很敏感,哪怕只是水质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幼儿肠胃不适。
对于食积的预防,首先是控制饮食,特别是伴有呕吐、腹泻的儿童,可以暂时禁食8~12小时,待呕吐停止后,给予清淡的流质食物,如藕粉、蔬菜汤等。轻症食积儿童经过控制饮食,很快可以痊愈,重症食积的儿童须去医院治疗。
一放假就对着电视电脑
“控制”遥控板和鼠标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不少孩子,放假后一整天守着电视和电脑。儿童要尽量少看电视、少玩电脑,因为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会严重影响视力及神经发育,年龄越小的孩子,屏幕闪光对眼睛和视神经的影响越明显。久坐、久卧、活动减少对孩子的骨骼、肌肉、神经甚至心理发育也有负面影响。
专家建议,要控制孩子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同时要防止孩子去电玩城疯玩,督促、带领孩子起居定时,锻炼身体,保持精力充沛。
亲子游项目火爆
假日游长途跋涉儿童不宜
记者从河南某旅行社了解到,春节前往海南的亲子旅游项目火爆。
儿童的身体抵抗力和环境变化耐性较差,出门旅游不应该太累。专家建议,人们应该选择卫生条件好、交通方便的旅游点;选择定点旅游,避免东奔西跑,天天换酒店;选择适合儿童游玩的安全项目。旅行时,孩子好动,容易受伤,家长必须多加留意。旅游中可能发生擦伤、跌倒、扭伤甚至骨折,家长应教导孩子哪些是不可做的事情,并且时刻留意孩子的举动。儿童旅游时,发病率比成人要高,家长要注意让孩子休息,切不可带病出游。
常言说得好:“毕竟是个孩子。”儿童自我意识和抵抗能力都相对较弱,做好孩子假日期间的健康防护,才能更好地享受节日的团聚。
假期里,孩子容易沉迷于电子产品。2月2日,在郑州纬五路海通大厦,某寒假培训班的教室里两个孩子正在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玩游戏。
新旧年俗里的健康变化
□张晓华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是河南的“过年谣”,在过去的民间,人们过年就是按照这个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很多旧年俗离我们渐行渐远,而新民俗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形成。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学专家高巍曾经总结了“十大新民俗”:全民看春晚,短信微博电子邮件拜年,庙会发展多元化,烟花爆竹燃放量减少,年夜饭饭店里吃,中国年走向世界,晚辈给长辈压岁钱,出国外地旅游,租友回家过年,反向过年兴起。
从新旧年俗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旧年俗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群彼此熟悉的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过程。年货的供应以当地食材为主,所有食材均需要全家人跑动起来,进行再次甚至三次加工。而新年俗则出现在一个开放的、交通和商业发达的空间里,人们的年过得更方便、更舒适、更富足,视野更开阔,需要自己动手做的事越来越少。
这是新旧年俗最大的差别:创造性过年与消费性过年。由此对人们的健康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首先,新年俗里的运动量明显减少。
旧年俗里,每一天的行动中都有一个动词引领:“祭”“扫”“磨”“蒸”……每一个动词背后,都有一整天上上下下的劳动。扫房子,全家总动员;磨豆腐,几个小时的走动;蒸枣花,从和面到弄造型到烧火的忙碌;杀鸡、杀鸭的宰杀、拔毛、烹饪,也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每一个过年步骤里,都需要有人操劳,否则相关的年货就无法到位。
新年俗里则处处体现着坐享其成的便捷,甚至多数活动只需动动手指即可:除夕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对着电脑手机发发短信和微博,年夜饭去饭店吃现成的……除了庙会和旅游外,新年俗里的十项运动量都少得可怜,足不出户悠然自得就可完成。即使是庙会和旅游,也只需要借助便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做个“看客”,无需操心与动手。
在慢性病呈井喷状发病的今天,专家苦口婆心向公众呼吁的健康法则之一就是“管住嘴,迈开腿”。而新年俗的便捷舒适,让“迈开腿”的机会大大减少。
再来看新旧年俗里饮食习惯的变化,又给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旧年俗里的年货,几乎全部就地取材,酒、肉、面食都来自当地群众自己生产、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农产品。用现代食品的标准来衡量,这些食品不含添加剂、防腐剂、调味剂,是天然、绿色、环保的食品。再加工的过程由食用者本人来完成,保证了食材的新鲜。而且由于置办、准备这些食材辛苦和不易,准备的量有限,人们在食用时会比较珍惜、节制,更不容易出现暴饮暴食这一损害健康的现象。
新年俗十项里,直接忽略了准备年货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无比发达的今天,还有什么食品不能直接买现成的?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也可以在过年时吃到各地的山珍海味,要什么有什么。这种方式一是食材的来源广泛而复杂,一顿年夜饭里,桌上的食材可能来自天南海北。为了保证食材在运输销售过程中不变质,各种添加剂是必然之选;冷冻、冷藏的食材,则在新鲜程度上略逊一筹。最为关键的是,饭店的饭菜为了保证品相与增加口感,难免高油、高盐、高糖等。
控制慢性病,低盐、低油、低糖饮食也是当务之急。新年俗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美味食品的同时,也带来了摄入过多热量和食品添加剂的风险。
除了运动与饮食的变化外,新旧年俗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别。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旧年俗里是最讲究“人情”“伦理”的,非常重视合家团圆、尊老爱幼的传统习惯。祭祖、晚辈给长辈拜年,无不体现着血脉传承中其乐融融的亲情。“撅着屁股乱作揖儿”的说法,生动地表现出了人们过年时的欢快、满足。
新年俗里,多少能看出一点儿传统家庭方式面临解体的无奈。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被短信、电子邮件取代,晚辈给长辈拜年变成晚辈给长辈“压岁钱”,甚至有些长辈为了跟孩子团聚,还要离开家乡赶到孩子生活的地方去。在陌生的环境里过年、与陌生人一起过年,与在家乡与彼此熟悉热络的乡亲一起过年比,两种心理感受不可同日而语。面对面沟通带给人的满足感也是信息化沟通不可替代的。
看起来,新年俗对人健康的影响是弊多利少。那么,在消费与便捷面前,我们只能无奈地让健康做出让步吗?美国当代哲学家哈里·G·法兰克福曾经指出,当人们认为自己别无选择时,其实未必真没有别的选择。在看似必然的状态下,依然有可供取舍的空间。面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浪潮的冲击,人们依然可以坚持一些传统方式。
比如,虽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全家早早开始动手准备年货不太可行了,但是一起做顿年夜饭的自主性还是有的,只要别怕麻烦。我们还可以把耗费在电脑、电视前的时间,用来准备那些复杂而营养美味的食品,用来与家人一起进行室外活动,用来筹划一场有创意的、不仅满足于吃喝的聚会。总之,只要有心,同样能在新民俗里“植入”新的健康元素。
(本报记者刘旸对本文亦有贡献)
传统习俗画糖画
刘旸/摄
(
http://www.yyw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