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枝
2014/2/14 11:18:21 来源:0 作者:www.yywsb.com 阅读:17519次
能够成为护士是因为上帝的召唤,因为人是最宝贵的,能够照顾他人使其康复,是一件神圣的工作,所以我是幸福、幸运的,发自内心地快乐着,我的生活将会更加的丰富精彩。
___ 南丁格尔
白衣飘飘,激情澎湃。25年来,作为“提灯女神”精神的传承者,她始终践行着先辈的誓言,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护理事业,用热血丹心生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含义。她就是河南省胸科医院小儿心脏外科护士长张金枝。
1988年,19岁的张金枝毕业分配到河南省胸科医院的前身——河南省结核病医院工作,她深知护理工作的责任与风险,护理技术的过硬与否,对患者的顺利康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暗暗发誓:不能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而让患者及家属抱憾。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熟悉护理技术要领,常常是一个问题就琢磨半天,直到熟练的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本领。1989年5月,在全院举行的护理技术比武中,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她就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2000年1月,她调入小儿心脏外科工作,进入一个新的科室,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她刻苦学习小儿心脏外科的知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她在实际工作中如鱼得水,她结合患儿的年龄特点,做了更为深刻的研究和改进,尤其对小儿心脏病术后的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还很快熟练掌握了小儿心脏外科的各种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尤其擅长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及穿刺置管术。科室的医生、护士、患儿家属每每提起她娴熟的护理技术,都赞不绝口。
2003年,SARS期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张金枝同志不顾家人的担心和劝阻,主动请缨,要求进入SARS病区工作,被医院任命为病代理SARS病区护士长,那时候,疫情凶猛,难以控制,人人自危。家人很是担心,她说:“火灾来了,消防队员上;战争来了,军人上;维护治安,警察上;现在,疫情来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这是我们的责任。况且,如果疫情得不得控制,人类将会面临怎样的灾难?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不错,我不去,还会有别的人去,但是人家也有父母,也有爱人孩子啊,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勇往直前。”
在SARS病房,为了隔离的需要,要穿三层密不透风的隔离衣,戴口罩,头套,护目镜,只要一穿上衣服,就会全身湿透,一个班6个小时下来,几乎虚脱。但是能圆满完成任务,是她最大的欣慰。在千头万绪的护理工作中,张金枝对自己的工作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仅要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护理服务,还要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要求自己,凡是要求护士做的,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好。作为护理工作的一线指挥,她始终身在一线,同护士一起工作,一起值班,还要协调管理人员、物品安排,督导一线的工作。当发现一些年轻护士心存恐惧和疑虑时,她就安慰她们,鼓励她们,并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坚强的身躯为护士做表率。
在平时的工作中,她每天都深入病房,给家长讲健康教育知识,也通过跟孩子的接触来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发现病情变化,指导家长正确喂养,注意卫生,及时增减衣服,接触多了,很多患儿都很喜欢她。2012年4月13日早晨,她像往常一样去病房查房。9床患儿小宝,一个一岁两个月,刚刚做了心脏手术第二天的孩子,小小的身子,到处都是管子,颈静脉置管、胸腔引流管、导尿管,吸氧管,还有心电监护仪的各种连接导线,这些管子让一岁多的小宝无助的躺在床上,几乎动弹不得。术后为了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的入水量限制让孩子处于饥饿、焦渴状态,此时他正起劲的吸吮着一个安抚奶嘴。她对着他微笑:宝贝,怎么样了?然后照例准备询问家长孩子晚上的饮食、睡眠、体温等情况,此时,惊人的一幕发生了,这个小小的孩子,竟然从自己嘴里拿出安抚奶嘴让她吃,短暂的惊讶过后,满屋子会意的笑声,她说:“宝贝,阿姨不吃,你自己吃吧!”孩子马上又放回自己嘴里吸吮。她俯下身,开始为他整理身上的管子,离他更近了,小宝再次用自己胖乎乎的小手从嘴里拿出刚吸了两口的安抚奶嘴往她嘴里放,此时她却再也笑不出来了,泪水霎那间溢满眼眶。事后她对身边的人说,从小到大,她接受过各种各样的馈赠,也与人分享过很多东西,但是,有什么样的馈赠能重于这一只安抚奶嘴?又有什么样的分享能和这一只安抚奶嘴相比?这是一个一岁的孩子在自己处于极度饥饿、焦渴状态下对她的馈赠和分享啊!这一整天,乃至之后的许多天,她心里都被莫名的温暖感动着,一个一岁的孩子对她工作的肯定,比领导的表扬和家长的感谢都更让人动容!
2012年10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做出决定,将免费给一个多难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岁大的银花和8个月大的男婴建伟进行免费治疗。这一户人家极为特殊:全家六口人四个有病:爸爸偏瘫,妈妈患精神病,小妹和小弟先天性心脏病。11岁的大姐姐蜜蜂和10岁的二姐姐金花,苦苦支撑这个家。 蜜蜂8个月大的弟弟建伟,感冒发高烧,被乡亲送往就近的卫生院救治。省胸科医院获悉后火速派小儿心脏外科的主任和护士长前去接病人,一路颠簸,车马劳顿,他们经常需要下车搬砖抱草铺路才能继续前行,接回的孩子脏的几乎看不出皮肤的颜色,由于父母没有照顾孩子的能力,只有靠11岁的姐姐,来到医院时姐姐还在帮弟弟妹妹逮身上和头发里的虱子。看到这种情况,医院专门成立了护理小组,作为护士长的张金枝和护士们一起给两个患儿洗头、理发、洗澡。术后的护理更是精心周到,无微不至,小建伟饿了,给孩子调配奶粉,她也一定要在手背上试过水温才行。出院时,她又带领护士们捐款捐物,帮助这个多难的家庭。有关媒体报道,从此刻开始,宝宝的人生将由这些天使们改写。
2010年1月,春节前血荒,她所在的小儿心脏外科住着几个A型血的孩子,因为血液中心A型血紧缺无法手术。看着急待血源救命的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作为护士长,她深知缺少血液的后果,看着这些孩子的家长无奈无助的眼神,作为母亲,她的心都是疼的。她对身边的护士说:“我正好是A型血,能帮一个是一个吧。”就毫不犹豫地去中心血站献血,在她的带领下,科室的护士们纷纷献血,献爱心。也就是这一次爱心献血行为,为她带来了另一个更大的爱心行动——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那是她刚刚献完血之后,偶然发现血站的工作台上放着一沓中华骨髓库的捐献志愿书,她以前只是听说过,并不知道具体情况,就简单询问了一下工作人员,当即决定做一名志愿者,于是当场签了一份志愿书,成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6月6号,她记得很清楚,是女儿高考的前一天,接到了河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知,说她和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问她是否愿意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她很意外也很兴奋,感觉能配型成功太不容易了,高兴地跟中了大奖似的,爽快地表示随时可以捐献。12月底,抽血做二次的高分配型,这个时候她才知道,和她配型成功的是杭州的一个18岁男孩,比她女儿还小半岁啊,可怜的孩子,却要经受这么多的苦难。等待结果的二十多天里,她一直在祈祷,千万要成功啊,给孩子和家庭一点希望。
2013年4月29号,在注射最后一支动员剂后,干细胞采集正式开始,历经4个小时,全身的血液在体外做40个循环,分离出造血干细胞197毫升,随即由河南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乘飞机送往杭州,在当天下午输入患者体内。按照目前捐献的相关规定,捐献者和被捐献者是双盲的,互相之间不能联系,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从杭州返郑时,那个男孩带给她一封感谢信,信中说,去年他刚得病时,化疗的痛苦,漫长的等待,一波三折的移植之路——在她之前他也和别人配型也成功了,但人家临阵又后悔了,最终没有捐献,他们一家人已经绝望了,他自己也做好了告别的准备,没想到上天眷顾,又遇见了好心的救命恩人。是啊,她的善举不仅让一个濒临生命边缘的年轻生命获得了重生,更向我们的社会传递了至真至纯的人间大爱。她是中华骨髓库的第340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生命有限,爱心无限。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不仅要自己干得好,还要带出一支优秀的护理团队,这是作为护士长的张金枝对自己的要求。在她的带领下,小儿心脏外科的护理质量在全院名列前茅,曾多次代表医院迎接各项检查,赢得了专家、教授和领导的肯定。 2009年5月,她被评为优秀护士长;2011年、2012年,她所在的科室连续被评为临床护理优秀带教科室;2012年5月,她们病区获得了病人最佳服务创意奖; 2012年8月,在全院组织的优质护理服务图片展中她领导的科室获得一等奖。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张金枝护士长默默地奉献自己的爱心,用高超的技术护理患者,用火热的爱心去抚慰患者,用丰富的知识普及健康教育,体现着一名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和白衣天使纯洁美好的心灵。也正是有了像她一样众多白衣天使的奉献,生命才得以延续,人间才充满了温情。
编辑: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