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引入DRG管理工具实现现代医院精细化管理
堪比癌症的耐多药结核病
1
11 1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堪比癌症的耐多药结核病
 

堪比癌症的耐多药结核病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蒋建国  马丽萍  要玉霞

耐多药结核病是如何引起的?

   蒋建国:结核病可能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肺部最为多见。如果确诊的肺结核患者接受正规治疗,95%以上的患者能够得到治愈。但是,患者千万不能“治治停停”,以免出现复发、耐药甚至死亡。
    虽然大部分结核病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后能够取得治愈的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结核病的防治就没有了挑战和门槛。耐药结核病患者如果传染他人,会导致他人感染的结核病也是耐药结核病。
    耐药肺结核、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极其困难,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一个普通的肺结核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6个月,但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周期长达18~24个月,甚至达到36个月;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低,且死亡率极高。因此,耐多药肺结核已成为比癌症还要可怕的“不治之症”。
    专家指出,耐多药肺结核的出现,除了一部分患者是因为感染了耐多药结核杆菌,或因结核杆菌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耐药菌株的出现(一种自然遗传进化现象),大多数耐多药肺结核与结核治疗不规范有关。
    结核病患者在应用抗结核药物后,许多不适症状可在短期内消失。不过,结核杆菌是相当顽固的一种细菌,在用药两个月左右,大部分敏感菌可被杀灭,但少量非敏感菌可能依然存活。因此,结核病患者应坚持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一般为6~9个月,以达到治愈和减少复发的目的。
    如果患者没有按照要求到结核病专业防治机构接受正规的治疗和管理,症状缓解就停药,有症状时再服药,原本用一线药物就可杀灭的结核杆菌会变得越来越顽固;循环往复,最终导致了耐药结核杆菌、耐多药结核杆菌。
    另外,患者自行用药、滥用抗菌药物也会造成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

耐药结核病有哪些种类?

   马丽萍:根据耐药种类,耐药结核病可以分为单耐药结核病、多耐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多药结核病4种。
    单耐药结核病是指结核杆菌被证实对一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
    多耐药结核病是指结核杆菌被证实不同时对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在内的一种以上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
    在结核杆菌对至少两种最强有力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都具有耐药性时,就可发展为令人头疼的耐多药结核病(MDR-TB)。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所需时间更长,治疗费用比治疗一般结核病的费用要高上百倍,而治愈率不到60%。
    若耐多药结核病控制不利,又会产生更为可怕的结核病类型——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这种结核病又被称为“超级耐药结核病”。目前,我们发明的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对XDR-TB患者几乎都没有效果。广泛耐药结核病的治疗费用极其昂贵,且病死率极高。

耐多药结核病有哪些危害?

   要玉霞:耐多药结核病主要有以下三点危害。
    一、对患者本身的危害
    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极其困难,主要是缺乏新药、敏感药。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治疗愈发困难,即便当前科学地选用以二线抗结核药物为主的长疗程方案,仍然有一部分患者是不能治愈的。一些药物来源无保障、存在肝肾功能障碍和有其他基础疾病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其死亡危险大大增加。
    二、对家庭的危害
    家人和患者的接触机会多,受感染的概率最大。
    此外,由于耐多药结核病难以治愈,其治疗费用会大大增加,导致患者家庭要承担沉重的医疗负担。因此,耐多药结核病是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社会的危害
    一个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所传染给下一个患者的,同样是耐多药结核病。由于耐多药结核病的病程迁延不愈,传染期必然延长,会对健康人群造成严重威胁。

如何预防耐药结核病?

   蒋建国:耐多药结核病虽然危害很大,但大部分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患者,并给予规范化治疗,使患者彻底失去传染性。
    为了减少和预防耐药结核杆菌的传播,建议耐药结核病患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早期应住院治疗。患者要按照“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原则进行积极治疗,家属要全程按医嘱监督患者治疗。
    此外,患者也应自觉注意自我隔离,尽量减少与健康人的接触,出门最好戴口罩,不到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不对人咳嗽,不随地吐痰等;居所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和清新,患者最好不吸烟、不酗酒,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对新生儿应接种卡介苗等。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