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智慧质控,守住医疗安全底线  

本报记者 刘 旸  通讯员 陈万晓 肖婧菁

医疗质量和安全,关系着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对医疗服务的切身感受。一年多来,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直三院)在落实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以下简称核心制度)的过程中,创新构建“制度卡控—动态监测—持续改进”闭环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了核心制度质控的智慧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医疗安全相关18项核心制度的可操作性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通过一年多的细致调研、梳理及流程改进,省直三院把落实核心制度相关的统计信息数据、模块等,全部接入院内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院内医疗关键环节逐步实现全流程智慧质控,以往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碎片化、表面化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医疗关键环节,全流程智慧质控
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指导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建设,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与此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完善本机构核心制度、配套文件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考核,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要点》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明确18项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在落实18项核心制度过程中,院内暴露出技术操作不统一、数据上报不及时、制度卡控存漏洞等短板。随后,我们将探索借助信息化手段,逐项梳理出18项核心制度的关键卡控点,并将这些卡控点全部接入HIS系统,初步建设起院内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省直三院院长李华伟介绍道。
2019年2月以来,省直三院逐步在18项核心制度重点环节实施智能管控或个性化提醒,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如在电子病历中增设手术分级管理、三级查房双签名、危急值闭环确认、术前讨论执行等强制功能;建立“智慧质控驾驶舱”,开发“制度执行质控看板”,实时抓取首诊负责制落实率、术前讨论完整率、疑难病例讨论及时率、死亡病例讨论及时率等关键指标。
核心制度的智慧管理及卡控,对省直三院的临床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形成激励和保障。医生团队的诊疗全过程在智慧质控系统的监控下完成,有效规避了医疗风险,让他们操作更安心、更有底气。
据省直三院医务部副主任黄钰介绍,以手术科室的常规手术操作为例,术前要接受会诊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的管理,术中要接受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卡控,术后则要接受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的约束。没有手术资质的医生不会被系统排上手术,未授权的医生无法在系统中建立手术相关医疗文书;不完成术前讨论的患者不能排期手术,全部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后患者才能排期手术……这些关键环节的信息系统把控,比人工管理更精准高效,能更快速地发现手术安全隐患和管理疏漏,更好地保障手术安全及患者安全。
此外,保障住院患者诊疗安全的危急值报告制度信息化提醒,也成为省直三院医疗团队高效处置急危重症患者的一重信息化保障。住院患者检验检查结果一旦出现危急值,院内HIS系统就会对主管医生进行弹窗提醒。收到弹窗提醒后,医生要在10分钟内处置,20分钟内记录相关病程,不然,系统会一直处在警示状态。
实现智慧质控后,省直三院心内科成为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受益者之一。这里的住院患者心肌酶检测一旦提示指标异常升高,从检验科报告录入院内HIS系统起,患者的抢救通道就打开了。启动胸痛治疗单元,明确院内转诊绿色通道,进入胸痛中心治疗……此后的一切紧急救治步骤,都有系统逐步提示,线下医疗团队则同步开展精准施救,实现对危重症患者的闭环管理。
“智慧质控可最大程度缩短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内救治时间,保障医疗安全。”黄钰这样总结智慧质控的效果。
“核心制度覆盖了最核心、最基础的医疗质量安全工作。在核心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逐项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信息化卡控,找准关键点、解决硬问题,逐步完善患者就医全链条、不间断的医疗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了医疗安全,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李华伟说。
护理管理闭环,风险防控全覆盖
省直三院建立智慧质控体系,除了对医疗关键环节实现了全流程质控与监管之外,对护理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实现了智慧质控和闭环管理。
省直三院以18项核心制度中的分级护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信息化赋能、动态化管理、多维度协同,构建起了“智慧护理+分级质控”护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效能。
目前,省直三院探索研发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已全面接入院内智慧护理信息平台、并入院内HIS系统,对全院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实现全流程质控。如其中的移动端(PDA)与电脑端协同应用模块,临床护理人员通过移动端扫码,即可实时录入生命体征、自理能力评估、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节省了大量的重复记录时间。电脑端数据分析模块可以帮助护理人员自动汇总护理数据,生成可视化报表,各项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一键生成,为安全高效服务患者提供决策支持。
“智慧质控系统应用伊始,院内重症监护室的一位患者出现了血氧饱和度骤降,系统即时推送数据至责任护士移动端,使护理干预时间缩短了40%。”省直三院护理部质控护士长姚光琳介绍道,“护理任务从生成、执行到反馈形成闭环,平台自动追踪未完成事项并提醒,确保护理措施100%落实。”
2024年6月以来的院内评估数据显示,省直三院智慧质控实施后,全院护理工作实现了量性指标精细化、质性反馈深度化。
量性指标精细化,即全院建立起了基础护理合格率、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等35项临床护理工作相关指标,通过信息平台实时监测,试点科室基础护理合格率从82%提升至96%,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达99%。通过优化护士排班,“每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指标从每天2.6小时增至每天3.5小时。
质性反馈深度化,即在全院范围内收集患者、护士、医生对智慧质量管理的意见。反馈内容显示,移动端扫码巡视使护理响应时间缩短了50%、信息化工具减少了30%的护理文书书写工作量。
在同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中,省直三院基础护理合格率提高了14%,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提高了18%,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了22%;住院患者满意度从95%提升至99.5%,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专业性认可度达98%。
在推进智慧质控管理过程中,省直三院探索的“智慧护理在分级护理制度中的应用”等相关研究,正在申报研究课题。该院智慧护理从AI(人工智能)赋能护理、护理程序智能化创新、智慧化临床护理实践等方面全面进行护理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也吸引了不少护理同行前来学习、交流。
数“智”赋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5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监测指标(2025年版)》,其中明晰的主要监测指标,重点聚焦医疗机构管理情况、诊疗行为规范情况和诊疗质量安全情况3个方面,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此前,省直三院已印发《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智慧质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推动医院医疗质量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以期提高医院管理层次与管理效能。李华伟说:“接下来,我们要结合前一阶段的实践,在医疗质量相关的电子病历书写、手术会诊、疑难病例会诊、死亡病例讨论等环节,尝试加入生物信息识别认证等管理措施,精准强化对每位医生行为、每个医疗环节的质控。”
依照省直三院提出的工作目标,全院正在以“智慧管理”建设为手段、以质量控制为目的,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全力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面覆盖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实现质量与安全管理的信息化风险预警、关键环节时间节点的信息化卡控、质控信息数据共享、病历内涵质量AI质控;实现质量与安全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管理,提升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实现质量与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努力创建医院质量管理品牌。
同时,省直三院还针对智慧质控系统的使用、完成情况,进行“三级督导+绩效考核”,即科室质控员每日自查、职能部门每天抽查、院领导带队飞行检查形成三级督导网络。建立“制度执行排名清单”,对每月综合质控排名后3位的科室负责人进行惩罚、前3位的科室负责人进行奖励,定期召开院级质量分析会或专题会进行排名情况分析。
截至目前,省直三院在智慧质控系统逐步推行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赋能,制度执行数据自动采集率从35%提升至80%;开展了多部门协同,建立医务、护理、信息、质量“四方联席会”。此外,省直三院还在进一步规范标准流程,明确责任机制,引导全员参与,强化质量意识,推动持续改进,力争提升每一位医疗工作者的安全意识,让患者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