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迎新
心血管疾病犹如隐匿的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令人心生畏惧。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发多样。提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想必大家或多或少会有所耳闻。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与冠心病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是否存在逆转的可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要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就得先明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在早期,血管内皮细胞被活化,其功能出现失调,致使动脉内皮下的脂质颗粒(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组织,以及钙质发生异常积聚。同时,炎症过程被启动,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顾名思义,是发生在冠状动脉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其形态与我们熟悉的“米粥”颇为相似,因而被形象地称为“粥样硬化斑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部分患者在体检时听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词,便将其与冠心病画等号,从而感到紧张不安。实际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二者并不能直接等同。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人体动脉血管弹性降低,出现增厚、变硬以及狭窄的情况。若血管狭窄程度在50%以内,一般尚无明显的心脏缺血症状或功能障碍表现。然而,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一步发展,当冠状动脉血管狭窄达到50%及以上时,心肌供血会受到影响,此时在心脏负荷增加或进行体力活动时,就会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症状,进而引发冠心病。由此可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视为冠心病发展的基础,是其前一阶段的表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否逆转 众多国内外研究已经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虽然无法完全逆转,但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以及药物治疗等手段,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可以实现逆转的。上文提到的低密度脂蛋白已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治疗的关键所在。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能够稳定斑块,甚至有可能促使斑块逆转。脂质丰富的斑块被称为软斑块,这类斑块危险性较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等血栓事件发生的根源。有效的降脂治疗,存在逆转的可能。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言,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维持在1.4毫摩尔/升~2.1毫摩尔/升,便能实现斑块的稳定;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1.8毫摩尔/升,多数斑块的生长能够得到控制。
临床上用于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PCSK9抑制剂等。这类药物在斑块消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已形成广泛共识,具有抗炎、影响血管重组的功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异常激活,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吡格列酮、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也对斑块消退有所助益。当前,用于降脂治疗及消退斑块的药物种类繁多,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日常个人防护 第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烟草中的某些物质会对血管壁产生刺激,吸烟者前列环素释放减少,血小板易在动脉壁黏附聚集。因此,应戒除吸烟的习惯;控制饮酒量,保持规律的作息,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根据自身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定期进行体检。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健康的重要保障。
第二,注意饮食。日常饮食要保持低脂、低胆固醇、低盐,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量,适当增加富含植物蛋白和维生素食物的摄入量。老年患者要控制动物性脂肪与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
第三,适度运动。相关研究表明,适度运动能够预防肥胖,促进血脂代谢,改善循环系统功能。
第四,积极防治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病与高脂血症等。相关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作者供职于安徽省灵璧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