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汝州市金庚和中逐瘀外科学术流派 和中为要 凝练思想  

□马占伟

 

   和与中,是中庸之道的重要理论。和是和谐,人类必须遵从的原则;中是不偏不倚,人性的根本。和中就是通过调节,保持一种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无论是在自然环境中,还是人类社会中,只有在和谐的环境里,万事万物才能平等共存。
    汝州市金庚和中逐瘀外科学术流派(以下简称宋氏中医外科)第六代传承人宋兆普正是在和中这个核心理论的影响下,在18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治疗观,以中为目标、和为法则。在药剂的配伍上,宋兆普通过寒湿、润燥、升降、刚柔、开阖等方面纠偏,实现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汝州市地处河洛文化核心地域,人文厚重,历代名医辈出。黄帝汝州崆峒问道广成子,而有黄帝三经(《道戒经》《自然之经》《阴阳经》);商朝宰相伊尹以食疗疾,《汤液经法》问世;唐代医药学家孟诜辞官归隐,著《食疗本草》;金代道士马丹阳寓居汝州,创十二神针;金代汝州僧医释继洪济世救人;清朝道光年间宋氏中医外科应运而生,并世代传承。
    在宋氏中医外科传承展示厅,宋兆普拿出一本清代文经堂印刷的《宋氏家谱》,记录着宋氏中医外科传承人悬壶济世、为民服务的发展历史。
    宋氏中医外科第一代~第四代为族内传承,第五代传承人宋金庚,幼入塾学,总结前几代传承人的临证实践和经验,集其大成,倡导和中理念,初创金庚和中逐瘀外科流派。宋金庚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气血是维持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物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诸多疾患皆由气血不畅而发,临症以和中为根本,遵循水流缝隙原理,注重整体辨证、外病内治、内外同治。
    在骨髓炎的治疗中,宋金庚外治采用手术的方法,破癥瘕、化瘀血、逐邪气,内服中药和阴阳、中脾胃、调气血,以调肝理气、和中益气之法,达至通脉活络、破血逐瘀、行滞升新,而收破瘀阻消癥瘕之效,使这一疑难病症不在再难。他还将这一理念应用到脉管炎、股骨头坏死、疮疡肿毒、痿证等疑难杂症上,取得了明显疗效。小小的农村诊所,每天都有天南海北的患者,成群结队找他诊病。宋金庚行医58载,诊治患者200余万人次;并开始通过办诊所、带徒弟等形式,实现社会传承,授徒近百人。
    宋氏中医外科第六代传承人有宋兆榜、宋兆保、宋兆普、李素莲、宋聪慧,均师承宋金庚,深得家传和中逐瘀思想的精髓,创办医院,将其术业发扬光大。许四书、张忠宝、许西洋等师承宋金庚,他们谨遵师教,是传承群体中坚力量。第七代传承人有宋毅峰、王晶、宋佳峰、宋毅豪、张颖、宋毅鹏、张盈颖、杜颂歌等,在家学熏陶下接受中医药高等教育。其中,5人获硕士学位,理论扎实,有助于宋氏中医外科的保护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宋氏中医外科最有代表性的是第六代传承人宋兆普,小时候熟背《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宗金鉴》《辨证录》等医书,15岁就成为父亲宋金庚的好帮手,深得家学真传,又有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深造的基础,广泛涉猎内科、儿科和妇科等。他持守外病内治、内外同治理念,守正创新,集宋氏中医外科之大成。
    在家学的基础上,宋兆普将和中逐瘀的理念,应用在肿瘤、心血管堵塞、小儿脑瘫等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在肿瘤的治疗中,他从正气不足、湿毒内生、外受湿热邪毒、内里蕃毒、内外合邪结于脏腑经络等病因入手,通过综合疗法,力争达到人体的最佳平衡,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许多被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诊断生命不超过6个月的胰腺癌、肝癌、肺癌、直肠癌等患者,经过宋兆普的治疗,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宋兆普采用益气通脉、温补肾阳、通利心阳、活血化瘀等中药方剂。有的患者血管堵塞90%以上,宋兆普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经过3个月~6个月的中医药治疗,堵塞的血管恢复正常,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吸引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就医。宋兆普带领团队将和中逐瘀理念,应用到小儿脑瘫的治疗中,打破了这一疾病不能治愈的“魔咒”,使一大批患儿家庭重获幸福。
    宋兆普任院长的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氏中医外科疗法的保护单位。该院肿瘤科、心血管科、儿童脑瘫康复科,是河南省知名专科。
    宋兆普带领团队应用和中逐瘀法治疗新疆脑瘫患儿,并采取一对一带徒的方式,让这一疗法在新疆生根发芽,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1999年,宋兆普带着他研制的保元复春磁药贴,远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第48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获得了4个奖。2023年,宋兆普以中医关怀团专家的身份,到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义诊,让广大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推广和传播。
    宋兆普先后获得河南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平顶山市首届名中医,特聘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特殊技能专家”。患者送来的一面面锦旗,是发自内心对宋兆普医德和医术的最高褒奖。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