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真菌性皮肤病是指真菌感染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所致的一大类皮肤病,是皮肤癣菌侵犯表皮,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多呈水疱鳞屑型表现,损害多限于一侧,初期发生小水疱,数目多少不一;疱液干涸后脱屑,范围逐渐扩大,脱屑处皮肤粗糙增厚,皮纹宽深,失去正常光泽和柔韧性,触之有粗糙感。

头癣
    头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头皮和头发感染。黄癣由许兰毛癣菌所致,白癣主要由犬小孢子菌或铁锈色小孢子菌引起,黑点癣主要由紫色毛癣菌或断发毛癣菌引起,脓癣主要由犬小孢子菌或须癣毛癣菌引起。头癣多见于儿童,可通过密切接触患者或患病的动物直接传染,也可通过共用污染的理发用具、帽子等物品间接传染。
临床表现
    头癣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共4种类型。
    黄癣:俗称“癞痢头”“秃疮”,目前较少见。典型皮疹为圆形碟状黄癣痂,中央微凹,界限明显,伴有难闻的鼠臭味。黄癣形成永久性秃发,愈后头皮遗留萎缩性瘢痕,自觉轻度瘙痒。直接镜检病发内可见菌丝,黄癣痂可见菌丝和孢子,滤过紫外线灯检查(Wood灯检查)呈暗绿色荧光。
    白癣:常在幼儿园、学校引起流行。皮疹为白色鳞屑斑,病发四周形成白鞘,长出头皮2毫米~4毫米折断,若无继发感染,不形成瘢痕,愈后不影响头发生长,青春期可自愈,自觉轻度瘙痒。直接镜检可见病发外成堆的孢子,Wood灯检查呈亮绿色荧光。
    黑点癣:皮疹早期为点状鳞屑斑,逐渐扩大,病发刚长出头皮即折断,残根留在毛孔内,外观呈黑点状是该病的特点,愈后遗留点状瘢痕及永久性秃发斑,自觉不同程度瘙痒。直接镜检可见病发内链状排列的孢子,Wood灯检查无荧光。
    脓癣:多由白癣或黑点癣发展而来,皮疹炎症明显,呈群集性毛囊丘疹、毛囊性脓疱,可有脓液溢出,病发松动,易拔除,愈后遗留瘢痕及永久性秃发斑,自觉轻度疼痛。直接镜检可见病发内或病发外孢子,Wood灯检查可有亮绿色荧光或无荧光。
治疗原则
    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服药、搽药、洗头、剪发、消毒措施联合应用。
    口服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定期监测肝功能;如果转氨酶异常,要及时停药。
    剪发:尽可能将病发剪除。
    洗头:硫黄皂或2%酮康唑洗头,每天1次,连用8周。
    搽药:硫黄软膏、特比萘芬霜等。
    消毒:患者使用过的毛巾、帽子等生活用品及理发工具要煮沸消毒。
    脓癣不宜切开。注意隔离患者,防止传播。
体癣与股癣
    体癣是指除头皮、毛发、脚趾和指甲以外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是指腹股沟、会阴部、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体癣、股癣的主要致病真菌为红色毛癣菌,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染,或自身的手癣、足癣、甲癣等感染蔓延而致。
临床表现
    体癣:好发于春夏季,冬季减轻,皮损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皮疹初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融合成片,表面有鳞屑,不断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环状或多环状,边缘清楚,似堤状隆起,有丘疹、丘疱疹、小水疱和鳞屑,自觉瘙痒。
    股癣:在单侧或双侧腹股沟、臀部等处形成半环形皮疹,其余特征同体癣。由于患处潮湿温暖、易摩擦,使得皮疹炎症明显,瘙痒较重。
    体癣、股癣的活动性皮疹边缘鳞屑直接镜检可见菌丝。
治疗原则
    局部外用抗真菌药(如咪康唑、酮康唑、克霉唑等软膏或霜剂)为主,若并存手足癣、甲真菌病,则同时治疗。
手癣与足癣
    手癣俗称“鹅掌风”,由皮肤癣菌感染手指屈侧、指间、掌部所致。足癣俗称“脚气”,是由皮肤癣菌感染足趾屈侧、趾间、足侧缘、跖部所致。手癣、足癣的主要致病真菌为红色毛癣菌,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染,手癣患者多为先患足癣,经搔抓传染到手部。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特点不同,手癣、足癣可分为3种类型,常以第一种类型为主,兼有其他类型。
    浸渍糜烂型:好发于指(趾)缝,足癣以第3趾与第4趾间多见,局部皮肤浸渍发白,表皮易破溃露出糜烂面,伴臭味,自觉瘙痒;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淋巴管炎、丹毒等。
    水疱鳞屑型:多发于指间、掌心、足底、足侧部。皮损初期为水疱,水疱数天后干涸,呈领圈状脱屑,瘙痒明显。继发感染者可形成局部脓疱。
    角化过度型:病程长,多见于掌跖部及足跟,局部角质增厚,粗糙、干燥、脱屑,易出现皲裂,一般无明显瘙痒。
    足癣发病多累及双侧,往往由一侧传播至对侧,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溃疡,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织炎或丹毒。手癣多单侧发病。
    手癣、足癣皮疹处鳞屑或疱壁直接镜检可见菌丝。
治疗原则
    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治疗时间一般在1个月~2个月。足癣治疗注意根据皮疹类型选择适当的外用药剂型。继发细菌感染者,如足癣诱发小腿丹毒,应首先抗细菌治疗,待炎症缓解后再治疗真菌感染。
甲真菌病
    甲真菌病是指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酵母菌、霉菌感染甲板或甲下组织所致,多由手癣、足癣传染而来。
临床表现
    发病多从甲前缘或侧缘开始逐渐蔓延,使部分甲或整个甲板混浊失去光泽,呈灰白色或污褐色,甲表面凹凸不平、肥厚、变形、变脆、与甲床分离,受累甲逐渐增多,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甲碎屑直接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
    临床根据甲板受损部位和程度分为4种类型: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全甲毁损型。
治疗原则
    因药物不易进入甲板,治疗较为困难,关键是坚持用药。
    局部治疗。小刀或指甲锉刮除或锉磨病甲,然后涂以抗真菌外用药,不断反复直至新甲完全长出为止,或40%尿素软膏封包病甲使其软化剥离,再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阿莫罗芬甲涂剂。
    全身治疗。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成年人,每次0.2克,每天2次,餐后口服,服用1周停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用药前和用药期间需要检查肝功能。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