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后的气道湿化护理
□戴晗青
头颈部肿瘤是指发生在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恶性肿瘤的总称,主要包括口腔颌面、咽、喉、鼻腔及鼻窦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头颈部肿瘤居世界最常见肿瘤中的第6位,在肿瘤相关死亡原因中排第8位,它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有数百万人因为延误诊断、治疗不足、不适当的康复和姑息治疗而承受着病痛。因此,头颈部肿瘤的控制需要联合政府,非政府组织,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学术界等多方力量。
原发于喉部的癌症称为喉癌,占全身肿瘤的1%~2%,好发年龄是40岁~70岁,男性多于女性。喉癌发生的真正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比较明确的原因有:吸烟、酗酒、声带白斑癌变等。喉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医生会选择采用激光手术、喉部分切除术、全喉切除术。
患者进行全喉切除术后,气管直接开口于颈前形成永久性气管造瘘口,使得上呼吸道天然的加热、湿化、过滤功能丧失,会导致造瘘口吸入干冷空气,痰液易结痂。此外,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呼吸路径和咯痰方式改变,气管易干燥出血、痰多,使得日常生活也面临很多困难。
气管造瘘口患者
如何做好气道湿化
相对湿度(简称湿度)是空气中水汽的含量。湿度随着季节、温度、地理位置而变化。对于喉切除者而言,保障环境温度的40%~50%是生活的理想状态,可使用温湿度仪对房间内温湿度进行动态评估。
生活环境的湿化
居家期间,通过温湿度仪计数值变化,使用空气加湿器来调节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当湿度过低时,加湿器通过发出水蒸气来增加空气湿度。需要注意的是,对加湿器的日常清洁保养也很重要,一旦发生细菌、真菌污染,湿化的雾气将携带大量的病菌,因缺少口鼻黏膜的过滤过程,气管造瘘口极易吸入不洁气体,增加了肺部发生炎症的风险。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湿器中使用蒸馏水、白开水、自来水的矿物质会在机器内沉淀而加速细菌繁殖,可以应用具有矿物质过滤功能的加湿器。
2.定期更换加湿器中的水,更换频次可参考产品说明。如果不定期更换,加湿器内会产生沉淀物等,给细菌滋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3.每周2次清洁消毒加湿器。无论是使用3%过氧化氢,还是含氯的消毒剂,都要遵循产品说明,并且清洁后用清水冲洗,以清除可能的有害化学物质。
4.加湿器的配件应定时更换。
气道/主动湿化
气管造瘘口的主动湿化指患者佩戴特殊的装置,如湿热交换器,其特点是呼气时保留呼吸道产生的湿度和热量,吸气时原有的气道温度和湿度随气流返回肺部,因为不依靠机体外部力量的加热湿化,因此被称为主动湿化。
气道/被动湿化
被动湿化,指人为的每天定时向造瘘口滴入或喷入湿化液,或者由电能驱动后的加热湿化器形成微小的、带一定温度的气雾直接吸入气道内,被动提供加热湿化气体,来保持呼吸道黏膜生理功能。不同于空气加湿器,加热湿化器的管路开口直接连接气管造瘘口,这样确保可以快速提高气道局部空间的湿度和温度,达到良好的湿化效果。
常用的湿化液有0.45%氯化钠溶液、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灭菌注射用水,气道雾化药剂,后者多见于气道炎症或感染时的用药,需要遵医嘱使用。对居家患者而言,生理盐水是容易获得和方便使用的湿化液。但是要注意,因喷入的湿化液是常温,如果每次喷入量过大,还可能造成呛咳和气道不适。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的全喉切除患者会慢慢适应干燥环境,并不再进行气道湿化。这对维持气道黏膜生理功能,预防干燥出血不利。对于长期戴气管套管或气管造瘘口的患者,建议保持适度气道湿化,提高气道舒适度。
此外,气管造瘘口用纱布或保护罩遮挡,增加饮水频次,也是保持正常气道功能的有效措施。尤其遭遇风沙天气时,有气管套管的患者可用薄丝巾或纱布遮盖,防止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引起呛咳或出血,也能预防异物掉入或吸入气管。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