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分消走泄法”源流与证治  

“分消走泄法”源流与证治
□毛德西

   “分消走泄法”是温病非常重要的治法之一。其内涵有兵法“避实就虚”之理。《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有“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的文字记载,而其外延则囊括了上、中、下三焦湿温病的治法,即宣化法、运化法、渗利法。因此,对“分消走泄法”的探讨,就是对温病,尤其是湿病与湿温病治法的探讨。明确“分消走泄法”及其证治方药,对于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非常有益。
“分消走泄法”源流
    “分消走泄法”是温病治疗学上的一个分支,它的出现从文献上可以追溯到中医经典的源头。从广义上讲,其源于《黄帝内经》,方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法于北齐,而明确提出者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的文字记载,这说明苦温可以燥湿,比如苍术、白术、陈皮、半夏等;淡渗可以利湿,比如茯苓、猪苓、泽泻等。而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则有“味厚则泄,薄则通”的文字说明,这里所说的“薄则通”,是指药性轻薄,功效为流通气血。
仲景之方药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然没有明文提出“分消走泄法”,但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中却有类似于“分消走泄法”的方药,如治疗湿痹的麻黄加术汤等。
    特别要提出的是苓桂术甘汤,这是经方中温阳化湿的代表方药。该方在经方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1万余例应用《伤寒论》经方中,苓桂术甘汤使用率为1178例,居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五苓散、桂枝汤、小柴胡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湿病篇中几次提及该方,比如“仲景法,以轻剂宣通其阳。苓桂术甘汤”。又如“法以运中阳为要。苓桂术甘汤加薏仁、生姜”。叶天士将苓桂术甘汤列为“运中阳轻剂”,为后世医家治疗湿病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徐氏之治法
    南北朝时北齐医学家徐之才著有《药对》一书,将药物的功用分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类,其中“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也”,即是“分消走泄法”的早期认识。这里的“轻”,包含两种含义:一指质地轻扬、气味轻薄的一类药物,此类药物多具升浮及透达的作用(如麻黄、桂枝等);二指药物剂量轻,不可过煎和浓煎。
清代之发扬
    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谈到外邪传至气分时提出“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之观点。自此,从文献学角度来讲,已经明确提出了“分消走泄法”。
    在清代山阳医派的创始人吴鞠通撰写的《温病条辨》中,有立三焦辨治法,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观点,这里所说的“非轻不举”“非平不安”,可视为“轻可去实”的意思。轻者之代表方有银翘散、桑菊饮;平者之代表方有三仁汤等。
    薛生白是继叶天士后的清代温病学家。他在《湿热条辨》中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其中对三焦之湿热证辨析最为贴切,如第九条提出“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扰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鲜稻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的观点,这说明胃气不舒,宜用清热化湿轻扬之品,以宣通上焦阳气。
    王孟英是晚清医家,学验俱丰,用药轻灵,提出“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的观点,临证处方,善用轻灵之品,比如枇杷叶、薤白、厚朴等,其用药有“无论用补用清(泻),悉以运枢机,通经络为妙用”的特点,这里的“运枢机,通经络”,就是“轻可去实”之法。
    综上所述,“轻可去实”之法被清代温病学家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们的医案中,植物之叶、花、枝、皮、藤类药物,比比皆是。这类药物是对“轻可去实”法的应用与发挥。
“分消走泄法”病证
    “分消走泄法”对应之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暑温、湿温、湿病等;对应之证是湿热证。湿温者,病名也;湿热者,证名也。前者多于长夏,后者四季皆有。
    这里重点谈一谈湿热之邪。湿热之邪有显著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即感受非时之气,比如雾露雨气、潮湿地气所导致的伤害,主要是呼吸道的感染、皮肤的浸润。湿浊之邪由口鼻或皮肤而入,出现湿疹、皮肤瘙痒、鼻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内部因素以饮食因素为主,如嗜食甘肥油腻、生冷瓜果,主要伤及食管、胃、肠、膀胱等,出现痞满、呕吐、泻痢,比如食管炎、胃炎、肠炎、胆囊炎、肝炎、膀胱炎等。
    湿乃重浊之邪,热乃熏蒸之气,一经感受,即如王孟英在《回春录·湿温》中提出“漫无出路,充斥三焦,气机为其阻塞而不流行”的观点。不管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所导致的病机变化都与气机运行有关,而人体气机的运行则与肺、脾、肾三脏有着密切关联。当然,外部因素多由皮毛而入,再入肌肉、筋骨,即由肺至脾,再至肾;而内部因素多由脾胃开始,再入肺至肾。但不管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湿浊之邪所聚集的地方均以脾胃为主,旁及于肝,上及于肺,下及于肾,即盘踞中焦,上蒙下注,涉及肺肾。湿热聚集三焦形成的疾病,以肺、脾、肾三脏受病见证为多。
    上焦之气,肺主之。湿热上犯,肺失清肃,发为咳嗽、寒热、痰饮等;横逆心包,发为神昏;上扰清阳,发眩晕、耳聋等。其病证集中在肺与心二经。
    中焦之气,脾胃主之。湿热困脾胃,出现不饥不食、痞满、肿胀;熏蒸肝胆,发为黄疸、结石等。其病证集中在脾胃肝胆四经。
    下焦之气,肾主之。湿热下注,肾失气化,则乱二便,出现淋证、癃闭、泄泻、痢疾;气机不利,大肠失于传导,出现便秘等。其病证集中在肾、膀胱、大肠等。
    湿热久羁,津液为之凝滞,变为痰饮。由此派生出许多疑难怪病,比如震颤、癫痫等。湿生百病,痰生怪病,是临床实践的经验。
    湿热证之舌苔必腻,舌质淡红,或略有暗红。而其脉象,正如《湿热条辨》中的“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现,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观点,叶天士则提出“脉来小弱而缓”的观点。总之,脉象滑而缓,或滑中带弦,或沉细较为常见。正如《濒湖脉学》中提出“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之观点。
    “分消走泄法”到了温病学家手里,扩大了应用范围。凡暑温、湿温、湿病等有湿证可察者,均可选用之。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所提出的“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清代医家华岫云则提出“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运,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以渗泄之”的观点。
“分消走泄法”析义
    前贤认为“湿得热而湿愈蒸,热得湿而热愈炽”。湿热互结“如油入面,难以分解”,治疗起来如“抽丝剥茧”,难以一蹴而就。凡带有湿性的病邪都不宜解除,因其黏腻,不宜汗之、下之、润之。这就是湿热病的“三禁”,汗之则神昏,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唯有“分消走泄法”能解决。
    “分消走泄法”就是使湿热之邪分解、外泄而消失。这里所说的外泄,与单纯的发汗、利尿、通便之法不同,它是通过药物的吸收来调节脏腑的“气化”功能的。只有充分发挥“气化”功能,因势利导,才能使湿热之邪排出体外。这种“气化”作用,既包括叶天士所说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也包括升清降浊法等。
    关于“分消走泄法”,温病学家还有诸多论述。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湿病篇》用“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亦是宣通三焦也”来阐明湿病的治法,用药有生白术、薏苡仁、寒水石、桔梗、猪苓、泽泻、广皮白。“开上郁”用桔梗、广皮白;“佐中运”用生白术、薏苡仁;“利肠间”用猪苓、泽泻、寒水石。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湿温》中则提出“急开支河,俾湿去而利自止”的观点,急开支河者,五苓散加寒水石,温阳利水法也。温病学家认为,湿温病与湿病并非一味地清热利湿,还有轻可去实,包括“分消走泄法”。
“分消走泄法”方药
    据笔者对《临证指南医案》暑病篇与湿病篇进行统计,其暑病病案54例,共计用药78种,其中前10味药物依次为杏仁、滑石、淡竹叶、陈皮、通草、橘红、连翘、知母、石膏、半夏;其次是薏苡仁、荷叶、金银花、郁金、黄芩、白蔻仁等。湿病病案53例,用药共计87种,其中前10味药物依次为茯苓、厚朴、白术、陈皮、滑石、薏苡仁、杏仁、半夏、猪苓、泽泻;其次为生姜、附子、连翘、藿香等。两者重复用药有4种,即陈皮、滑石、杏仁、半夏。这些药物基本上具备“分消走泄法”功效。
    若从三焦分类,其大致规律如下。
    基本方药。上焦湿热,重在开肺气。常用轻清辛味之品,比如杏仁、枇杷叶、桔梗、桑叶、薄荷叶、竹叶等。方如杏苏饮、桑杏汤、小陷胸汤、三仁汤等。这些方剂除小陷胸汤为经方外,其他三方都出自《温病条辨》。中焦湿热,重在运脾气。常用辛苦或芳香之品,如半夏、厚朴花、代代花、佛手(或花)、藿香、佩兰、稻谷芽、砂仁、石菖蒲、大麦芽。方如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温胆汤,或不换金正气散等。这四首方剂虽然不是出于温病四大家之手,但却是治疗温病的常用方子。下焦湿热,重在通利膀胱。常用淡渗通络之品,如茯苓、猪苓、泽泻、滑石、白茅根、冬瓜皮、通草等。方如五苓散、宣通导浊汤等。其中五苓散是最常用的经方。据统计,在1万余首经方案例中,最常用经方依次为五苓散、桂枝汤、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等,足见其在疏导下焦湿病中,占有突出地位。
    “分消走泄法”的特点是“轻灵取胜”。“轻灵”不仅指药物气味与质地,还指药物剂量轻灵,更重要的是指药物的效能可以“以少胜多”,如同轻舟速行,灵活稳健。现代中医学家蒲辅周用药“极轻”,常谓“治病犹轻舟荡浆,着力不多,航运自速”“轻灵而不失轻泛”。他解释“轻灵”为“圆机活法,精简扼要,看似平常,恰到好处”,力求“轻灵中求纯正”。
    通过复习温病学家对暑温、湿温病的证治规范,特别是他们的治法与用药,可以得出几点结论:其一,湿温病与湿病的发生均以脾胃为中心,涉及肺与肾(膀胱);其二,湿温病与湿病的证候以湿热互结为主,蒙上流下;其三,湿温病与湿病的治疗用药以轻清、宣透为多,叶天士称为“分消走泄”法,其中不乏芳香与淡渗类方药。
    (作者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