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从阴阳运行看运气学说  

从阴阳运行看运气学说
——《黄帝内经》读后感
□余森豪

   《黄帝内经》全书以阴阳为总纲,其中明确以阴阳立论者3篇,在全书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临床工作后,我再读《黄帝内经》,于全书、于部分条文比之在学校学习时有更深的感悟。
对阴阳之气运行的体会
    我曾在《黄帝内经》研究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激烈讨论过阴阳之气的运行,当时很多同学认为阳升阴降,然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绝非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这么简单,若是简单的一升一降,岂非“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了吗?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早已用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做了明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一段话明确了阴阳之气的运行趋势大体上是阳升阴降,但阴阳之气运行到一定程度就会相互转化,阳气升极而降,阴气降极而升,完成阴阳之气的相互转化周流。地上的清阳之气上升为云,完成地气到天气(天之浊阴)的相互转化,升极而降,降则为雨。故曰“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指出了阴阳之气的运行实为阴阳二气的转化周流,为人体的气机运行提供了理论指导。
阴阳气机周流在临床中的体悟
    在大学期间,我一度对“五味合化”理论十分感兴趣,曾对“五味合化”理论的产生进行了一些研究。如今重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之前认为是“五味合化”配伍理论的发端,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可以产生不同的功效,为后世研究“五味合化”配伍组方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基础。当然这样的理解也无可厚非,但那是在查阅文献基础上的理论的探讨。
    在临床工作之后,我的学术视野和关注点也有所变化,更注重脾胃之气和阴阳二气的转化周流。现在我理解这一段话是《黄帝内经》对药物之气的阴阳属性划分和药物之气参与人体气机运行的趋势,回头再看“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和“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等一系列论述,完整勾画了阴阳之气在人体升降转化周流的过程。
    再结合《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更加确立了在临床中以脾胃为中心,脾胃为气机之枢纽,协调一身阴阳之气(包含精气和药物之气)转化周流的思想。
    阴阳之气的转化周流在临床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例如在临床中对外感病的治疗,“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是《伤寒论》重要治疗原则之一,患者阳气充足时可发汗解表,如麻黄汤治疗风寒表实证,通过发汗解表,即调动阳气的上升外达,祛除上窍、腠理、四肢百骸之邪。患者表阳不足时通过建运中气的治法,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自然病邪得解,如葛根汤治疗“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之下利”,麻黄、葛根合用,使清阳之气上升外达,姜、枣、甘草共同温运中气,使脾胃得健清升浊降,内外气机畅达。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常读常新,拥有无穷的魅力;尤其是结合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之索之,往往能豁然开朗。
 (作者为南阳市中医院2018级中医住培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