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因罕而聚 明天更好”  

因“罕”而聚 明天更好
本报记者 常 娟  冯金灿  刘 旸

   “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玻璃人”“蝴蝶结”……您知道吗,这些看似美好的名字,与疾病挂起钩来,却是很多家庭的痛。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省内各大医院组织开展罕见病防治活动,从义诊到科普,从预防到基因阻断,从治疗到后期康复,涵盖罕见病的方方面面。“因罕而聚 明天更好”,让我们一起携手画出罕见病防治的最大同心圆。
让更多罕见病“被看见”
    2月28日上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举办国际罕见病日义诊活动。
    据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廖世秀介绍,罕见病不是特指某一种疾病,是相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言,发病率极低,但病种繁多、症状严重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国际上把患病率低于1/500000或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10000的疾病称为罕见病。
    罕见病种类较多,全世界公认的罕见病近7000种,全球共有3亿左右罕见病患者;在我国,罕见病总人数已超过2000万。因此,罕见病并不“罕见”。
    “在我国,30%以上的罕见病患者需要5位~10位医生诊治才能确诊,全球仅不到10%的罕见病有已批准的治疗药物或方案,且价格普遍较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副院长郭艺红说。
    据廖世秀介绍,目前,河南常见的罕见病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脆性X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唐氏综合征、血友病、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SMA,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中的罕见病,在我国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6000~1/10000)、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化病、结节性硬化症、肝豆状核变性和神经纤维瘤等。
    罕见病治疗难,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高误诊、高漏诊、用药难,是罕见病患者面临的难题。因此,罕见病重在预防。”义诊或科普时,不少专家语重心长地告诉公众。
    郭艺红告诉记者,80%的罕见病是遗传病,其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孕前预防)、二级预防(产前筛查)、三级预防(出生后筛查)。针对明确罕见病/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家庭,可应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D)对植入母体之前的胚胎进行检测,将不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进行移植,从而避免患儿出生以及终止妊娠所导致的心理和精神创伤,该技术是一级预防关键技术,可从源头阻断罕见病/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子代传递,对严防严控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罕见病常见的预防方案还包括尽量避免近亲结婚、高龄生育等。
    “一定要做好三级预防。”廖世秀补充说。一级预防是指孕前的保健和遗传风险评估,比如在孕前进行“优生四项”检查、染色体检查等,最好夫妻双方都进行检查,看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育龄妇女适当补充叶酸等。二级预防是指在怀孕期间依靠临床检测诊断技术,做孕早期、中期孕妇血生化指标和染色体异常及超声筛查,减少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是指对已出生的新生儿进行早期诊断、治疗,避免或减轻残疾,如耳聋,早期检查出来,及早进行干预治疗,至少可保留部分听力。
    “要注意,三级预防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单独割裂开来。”廖世秀说。
    不少专家不遗余力地向公众宣传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知识。据专家介绍,这些人群需要重点进行遗传咨询:夫妇双方或家系成员患有某些遗传病或先天畸形者;曾生育过遗传疾病患儿的夫妇;生育不明原因智力低下或先天畸形儿的父母;不明原因的反复流产或有死胎死产等情况的夫妇;孕期接触不良环境因素或患有某些慢性病的孕妇;常规检查或常见遗传病筛查发现异常者;其他需要咨询者,如婚后多年不育的夫妇以及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
基因检测助力罕见病诊治
    精准医学时代,先进的检测技术为罕见病诊治提供了新希望。统计数据显示,已知的罕见病中绝大多数是单基因遗传病。目前,基因测序能力大大提高、成本大大下降,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已经使得人们可以去解读测序中发现的问题。
    据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基因检测实验室负责人张琳琳介绍,基因检测对罕见病的诊治有两个价值:一是研究价值,寻找遗传学的病因,确定检测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二是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开展遗传病基因的检测与分析,进行遗传咨询和科研服务等。
    “基因检测已经成为罕见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手段。”张琳琳说,“从基因学的角度上说没有人是完美的,平均每个人携带了3个遗传疾病的缺陷。基因检测技术不但能够验证疾病的临床诊断,为患者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服务,还能用于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检测与产前诊断。”
    基因检测技术虽然在短短数年内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罕见病而言,仅依靠技术进步还远远不够。因为检测出的基因缺陷呈现出的表现型和多种因素相关,很多疾病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还未被阐明。也就是说,即使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了致病基因,也并不表明100%已患上或将患上这种疾病。
    “基因检测的结果需要被科学解读,只有被正确解读的结果才有意义。”张琳琳补充道。
    越来越多的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医保
    2月23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童SMA多学科诊疗团队为6岁多的小患者芮芮(化名)进行了诺西那生钠治疗。一个月前,河南省人民医院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为1岁3个月的小宝(化名)完成第一针诺西那生钠鞘注治疗。
    芮芮和小宝都不幸罹患SMA。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类患儿如不及时进行有效药物治疗,最多可能存活至25岁,但多数患儿在2岁前就会夭折,该病也是导致婴儿死亡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罕见病SMA的药物。2019年,该药作为我国首个获批治疗SMA的进口药物进入国内。2021年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正式纳入医保目录。此前,经过国家医保部门多轮价格谈判后,该药从70万元一针降至3.3万元一针。
    “除了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外,目前,国内共有60余种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其中已有40余种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涉及20多种疾病。”郭艺红说,随着社会对罕见病患者群体的关注及加快罕见病新药上市进程等措施的实施,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罕见病结束无药可医的局面。
    罕见病儿童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吗?
    这是许多罕见病患儿家属的疑问。
    对此,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副主任牛国辉解释,80%的罕见病为遗传性疾病、75%于儿童期发病,这意味着各种功能障碍会给患儿造成终身性的负面影响。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提供支持性治疗与综合康复管理,是提高遗传性疾病患儿生活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
    牛国辉说,罕见病患儿也需要经过粗大、精细运动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语言能力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心理、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定等发育性评定,以及疾病相关的专项评定、心肺功能评定后,才能进行规范的、适合的康复治疗。
    “罕见病康复治疗的目标,是促进罕见病患儿的功能发育,提高其生活独立性所需的各方面技巧,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措施,减轻罕见病患者身心及社会功能障碍,使其得到整体康复而重返社会。”牛国辉说。
    目前,临床常见的罕见病康复多为遗传代谢病、染色体病、脑白质病的康复改善认知、运动功能;肌营养不良、SMA等神经肌肉病的康复治疗提高肌力、改善或维持心肺功能、延缓关节挛缩,延长寿命等。
    “罕见病的诊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现在,医疗机构正在积极探索罕见病全病程管理服务,我特别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携起手来,让患者在家门口康复成为现实。”牛国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