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
——《黄帝内经》读后感
□段旖晴
因机缘巧合,大学时才开始接触中医,中医经典语言多为古文,晦涩难懂,好在还有老师的填鸭式教育,才对一些概念不那么陌生了,至于到底搞懂了多少,自己也说不清。毕业后开始规培,又捡起了依旧觉得很难懂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古籍,不可不读,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诚不欺我也,如此,我对《黄帝内经》这本经典才有了一些感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从内脏器官骨骼,甚至细胞基因相关的疾病都能通过机器检测出来,古人没有这些仪器,就运用望、闻、问、切,拯救了众多国人性命,其中最难的是切诊,要运用自己的指下感觉,这个就很难把控,虽然系统地学习过中医诊断学,还是觉得指下不明了,心中更是着急。随着跟师学习越来越多,又重新读了《黄帝内经》,醍醐灌顶,对脉诊有了一点儿了解。
《黄帝内经》中介绍了不同的诊法,“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是三部九候侯法;“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是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是尺肤诊法;“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是虚里诊法;“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手少阴诊法;还有现在常用的独取寸口法,最早描述也是在《黄帝内经》,如“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由此知道了寸口诊脉的原理就是诊察胃气的盛衰,虽然对于寸口脉分位未做详细阐述,但是归纳了疾病寸口脉的各种表现,如“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这对临床诊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从哪里看出来呢,除了从脉象上看,还要结合望、闻、问,一个患者刚走进诊室,你还没说话,他先中气十足地说自己肚子疼,还没摸脉,就知道这应该是个阳证,再看舌,舌质红,苔黄腻,一摸脉脉数,便能确定这是个阳证,因此,经常会说四诊合参,缺一不可,通过望、闻、问、切,互相佐证,确定阴阳。
如同西医学中只有知道正常的生理状态,才能知道病理状态,这个道理是相通的,只有知道平人脉,才能辨别出病脉。《黄帝内经》如何定义平人脉,“人一呼脉再动,人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润以太息,命曰平人”,诊脉时,根据自己一呼一吸,正常脉应该是4次~5次,这个是有前提的,前提是诊脉者不病,正常人的呼吸是12次~20次/分,脉搏为60次~100次/分,要与之相符。因为成书那个时代没有时钟,古人就靠呼吸作为标准,还是很聪明的。“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如同人脉率在波动,脉象也是在变化的,四时脉也不同,春脉如弦,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夏脉如钩,其气来盛去衰;秋脉如浮,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冬脉如营,其气来沉以搏。什么时间切脉也是有讲究的,《黄帝内经》云:“诊法常以平旦。”平旦就是清晨,这个时候人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可辨别出与平脉不同的病脉。
所谓经典,其实就是一些特别复杂的表述难以说清楚的事情,它一句话就说清楚了,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经典的表达最直接、最简单、最直击要害。《黄帝内经》成书距今两千多年,是现存最早的医书,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常看常新,需要我们反复阅读,才敢说对医学有一些浅薄见解。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级规培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