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义解析看茯苓饮的使用技巧
□毛进军
茯苓饮,即《外台秘要》所记载的茯苓饮。笔者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茯苓饮的应用不应仅限于治疗胃肠病,依据病机可用于辨治胃虚痰饮、津伤兼挟三焦气滞气逆的多种证候。为此,笔者对其进行了辨析、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茯苓饮方源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记载:“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人参、白术……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金匮要略》和《外台秘要》中关于茯苓饮的条文记载差不多,只是药量稍有差别。
方义和对应的核心病机
茯苓饮方证脉证病机之关键在中焦,消水补津以通调三焦气机为重,所以应看成是理中法的扩展方,以理中汤(人参汤)为核心来理解。方中以生姜代干姜且量大,重点偏于消水。生姜既能温运中阳,又能降逆。人参补胃气、生津液。白术甘温,健胃气、消痰水、益津液,促进中焦健运,以助三焦气机升降调和。依据证机可灵活运用苍术、白术。白术味甘而缓和,以健胃、益气为主,并能止汗,适用于胃虚痰阻偏于虚证者。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效。苍术味辛而燥烈,以燥湿运脾为主,适用于湿盛内阻而偏于实证者,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之功效。方证有气满、痰水,气满忌甘缓,痰水宜速消,所以方中没有大枣和甘草。方证中痰水要气化为津液,并尽快消除,所以加茯苓不仅利水降逆气、开胸腑、除心下结气,还化水饮为津液。因痰饮停滞而阻滞三焦气机运行,有气机郁结,所以加枳实和陈皮:枳实苦微寒,行气宽中、消胀力强,先降而后升;陈皮辛苦温,健脾燥湿理气,祛痰力强,先升而后降。陈皮可理气祛痰,既可温胸中痞塞和胃肠道痞满,又可通阳明气滞,理气而不伤正。
该方理中健胃、消痰水、补津液、通闭解结,即除三焦水气结滞。条文中的“心胸中”,应指上焦、中焦,即心胸中、膈下胃脘部及下焦。该方证机主在胃气虚,此胃气虚由虚寒和津虚两个病机所致,胃虚寒而中焦停痰宿水太过又逆于上焦,皆导致胃津伤,虚寒水气内停而气机郁滞。三焦水气津液代谢本该平衡,但因上焦、中焦虚寒和津虚并存,致使下焦气挟痰饮上逆,三焦皆失去平衡,出现胸腹部胀满。其间,还会出现心慌、胸痛、眩晕、恶心、呕吐、咳嗽、大便微结等症状。
笔者认为,此方证立于太阴痰水,兼挟阳明气结,有两个发展趋势:阳明热偏重会陷阳明里实,太阴水偏重会变厥阴寒热错杂痞证(寒热错杂泻心汤证)。
茯苓饮证核心病机为:胃虚津伤,三焦气机郁结、水气(痰饮)上逆。治之扶正祛邪兼顾:健胃养津,通气降逆,消痰化饮,解表通里。该方据病机可辨治痰饮、痞满、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郁证、感冒、咳嗽、喘息、心悸、胸痹心痛等病证,不要将此方证仅局限于治疗胃肠病。
该方证的舌象特征为:舌质暗或暗红,舌体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黄白、中下部腻或水滑。脉象特征为:沉弦,尺沉有力,尺沉滑。平脉辨证要求据脉分析证机而执方,而双侧脉象一般是不同的,临证时要仔细辨析。
包含的经方方证
《伤寒杂病论》中有不少健胃气、化痰饮、降逆气而通调三焦气机的重要方证,这些方证各有其主治证候,核心病机都有不同层次的气机郁滞、痰饮逆乱。而《外台秘要》中的茯苓饮方虽有六味药,但已包含了《伤寒杂病论》多个经方方证的方义,笔者分析、归纳的重要方证如下。
理中汤去甘草方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记载:“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药物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六经归属:太阴病。病机:中虚(虚寒、津伤)痰饮内盛上逆。功效:温运中阳、散寒化饮、调理中焦气机。主治:胃痛、腹痛、痞满、泄泻、痰饮、胸痹、心痛等。
合方使用经验
茯苓饮是消痰饮、通气机之方,可据证合方或加药辨治外感内伤诸多病证。笔者应用经验如下:
合桂枝汤可兼调和营卫气;合小柴胡汤或小前胡汤可调和病机,和解表里,疏利三焦,补中养津,化饮降逆;合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可加强治疗痞满、胃痛、腹痛、泄泻、胸痹之功效;合真武汤可加强治水功效,可治疗心力衰竭等证;合半夏厚朴汤可加强祛除痰凝气滞作用,可辨治咳喘等。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作者供职于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