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药用趣话
□尚学瑞
水蛭俗名蚂蟥、马鳖、马蛭等,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夏秋两季,稻田、水塘或小河中,不时会见到这种体态小、棕褐色、软绵绵的动物在悠闲地游动。下水后若不加提防,它会悄无声息地吸附在你的脚面或小腿上饱食鲜血,让你痛痒唾骂,从心底讨厌这丑陋的“吸血鬼”。
但是,在医药史里,在许多国家,水蛭却是难得的宝物,广为应用。而应用水蛭治病,正是利用其“吸血”的本领。
据史料记载,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楚惠王久患心腹之积,众侍医未能治之。有一次,楚惠王在食寒菹(一种腌菜)时将一条水蛭吞入腹中,病竟霍然而愈。此事被不少人赋予传奇色彩,但汉代《贾谊新书》《论衡》却加以驳斥,指出是因为蛭之性食血,楚惠王殆有积血之病,故食蛭而愈也。
孙思邈曾用水蛭治病。传说公元621年的某一天,孙思邈正在长安的寓所午睡,突然进来一群人,簇拥着一个被打伤的大汉来求治。大汉的右眼上隆起个大血疱,痛得呼爹叫娘。孙思邈想到了水蛭,他奔向后院水池边捉来4条水蛭,放在大汉的血肿上。众人惊奇中,却见水蛭在大汉的血肿上争相吸血,很快,身子都变得又粗又大,而大汉的血肿却瘪了下去。经清洗伤口并敷药膏,大汉的伤很快就好了。
孙思邈用活水蛭治病在当时应是创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有水蛭吸血治红白血肿的记述,而当代的武侠小说中更有不少类似的描述。不过,国外应用此法甚至更早,有关资料记载,古埃及墓葬、古印度百科全书,以及英语“水蛭与医生同义”等,都有水蛭吸血治病的影子。
据记载,英国学者尼勘多斯首先研用水蛭治病。后来在法国,因为战争,水蛭的用量很大,据说拿破仑为治疗士兵伤痛,每年从匈牙利进口500万条。20世纪50年代,德国科学家发现了水蛭的关键成分——水蛭素,并揭示其治病原理,扩大了应用范围。后来,许多西方国家的医生在显微外科手术中,让水蛭充当了有力助手,他们要整复和连接手指、脚趾和鼻子上的小骨头,在拼合碎骨时,因柔软、纤细的上静脉血管极易被周围的组织阻塞,故在这些部位放置水蛭,水蛭不断吸吮渗血,并释放防止血液凝固的水蛭素,结果很快使骨头重接处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在德国,医生们把水蛭放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局部,80分钟后,疼痛会明显减轻。
说来有趣,几年前的《星洲日报》曾报道一则活水蛭治病实例。马来西亚一个中年商人,散步时不慎踢到铁块,致右脚一趾甲脱落,血流如注。他在家中自行敷药、包扎,但两三天后伤口发炎,并出现小腿红肿瘀黑。于是,他到一家医院就诊,医生找来几条水蛭,置放在伤口周围。结果,这些水蛭轮班为他吸瘀血,每条水蛭至少“工作”两小时,待吮饱后便自动“放人”。据他说,水蛭吮血虽使人感到发毛,但不疼痛,只感觉有点儿痒。由于水蛭日夜以继日地吮血,他的腿部红肿不久后就消退了,又服用些药物便出院了。
当然,活水蛭吸血疗法因卫生要求、患者难接受等原因,现今已经很少用,但水蛭神奇的功效却毋庸置疑。
研究发现,水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锌、锰、铁等元素,颇有营养。特别是水蛭吸血能力强,一次吸血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2.5倍~10倍,一条水蛭20分钟可吸血6毫升~10毫升。水蛭所含的水蛭素,是作用强、天然、特效的凝血酶抑制剂,仅几微克就能使血液无法凝固。水蛭能源源不断地吸血,就是其口内放出水蛭素的缘故。
药理学研究证实,水蛭素有抗凝、抗血栓的作用,能明显降低全血黏度、RBC(红细胞)聚集指数,并能降压、降脂,减少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甚至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等手段抗击肿瘤,对各种肉瘤、黑色素瘤、淋巴瘤和白血病有效。
此外,水蛭的提取物还能制成疗效奇佳的美容药品。因此,近年来,水蛭的需求量增大,在野生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国内外已致力于人工养殖的研究。
中医学对水蛭的应用由来已久,《神农本草经》载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症积聚,无子,利水道”;《本草衍义》载其“治伤折”;《本草纲目》载其“逐恶血瘀血,破血症积聚”等。张仲景创制的经典方“大黄蛰虫丸”“抵当汤”,都含大量水蛭。晚清名医张锡纯善用之,认为其“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专入血分而不损气分”,赞曰“真良药也”。
水蛭为环节动物水蛭科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全体,其味咸、苦,性平,归肝经,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症之功效,尤其善入血分,生用或与虫类配伍破血力更强,可治疗蓄血、症瘕积聚、妇人经闭及产后恶露不净、干血痨、跌打损伤、目赤、噎膈、哮喘、无名肿毒、痔疮等。近来,水蛭又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血栓、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综合征、肾炎等肾脏病,阳痿、前列腺炎、精液不化等男性病,脉管炎、静脉炎、头痛等血管病,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妇科病,骨关节炎、骨折等骨关节病,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结膜炎、青光眼等眼科病,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对断肢再植术后瘀肿也有效果,可以说水蛭“神通广大”。
目前用的水蛭,通常是干燥全尸经炮制后入药,口服单味或配方,可入煎剂,或研末用,用量为0.3克~3克,超量服用有出血、中毒等副作用。若治疗外伤,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中说“也可用鲜活者放置瘀肿局部吸血消瘀”。
(作者供职于辉县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