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治痿独取阳明”之体会  

“治痿独取阳明”之体会
——读《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有感
□王子礼

   《黄帝内经》提出“治痿独取阳明”。每当读到此处,我都会有所反思。
    “治痿独取阳明”是痿证治疗的基本原则,后世医家对它的理解多有偏颇,对“独”字的理解有异议,对“阳明”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临床上,下肢的痿软较为常见,亦称痿躄。痿意为痿弱不用,躄意为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对痿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明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症分类及治疗原则,并指出痿证的主要病机为“肺热叶焦”;按主要症状表现的差异,还将痿证分为皮、肉、筋、脉、骨五痿,来注明病情深浅及与五脏的联系。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以说明五痿的鉴别要点。
    大肠主津。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组织脏腑正常的内在体液及其分泌物。同气血一样,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津和液同为水液,均来源于水谷精微,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津与液的形状、分布部位及功能方面均有所不同。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散布于体表皮肤、孔窍和肌肉,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脏腑、骨节、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因此,津足则皮肤润泽、肌肉充实,肢体运动自然矫健;伤津则皮皱肤糙、肌肉痿软,易发痿躄。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记载:“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说明肺具有宣发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功效。《丹溪心法》记载:“肺伤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大肠与肺分别主上下,两者功能互为影响,共同影响痿的形成。
    血与津液一样,均为液态物质,也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血足,则皮肤与毛发润泽、肌肉壮实、感觉灵敏、运动自如;血亏,则肌肤干涩麻木、毛发不荣、肌肉瘦削或运动无力、失灵。五脏中心、肝与血关系密切。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主血,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的搏动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滋润濡养作用;主脉,脉道通利与否、营气和血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血的运行。肝为血之藏,筋之宗。肝为藏血的实质性器官,肝主疏泄是肝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动力。另外,肝主筋,肝血充足,濡养肝脏、形体官窍及筋目;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肢麻拘急。《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记载:“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胃主受纳。胃接受容纳饮食,故有胃为“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太仓”之说。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强调,胃虚元气不足是痿证的主要原因,“至于痿、厥逆,皆由汗出而得之也”。胃虚汗出,则贼邪得入,指出胃虚是成痿的前提。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互为表里,人体的生命活动和气血的生化,均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饮食水谷在胃与小肠中的消化和吸收,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记载:“脾主身之肌肉。”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机体全身肌肉均依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使肌肉丰满。
    肾主骨,生髓。《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记载:“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记载:“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由此可见,痿证的形成与五脏、气血津液均有密切关系,对于“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解我们也不能是字面意思上的肤浅理解,而应该全面理解来指导我们的临床工作。“治痿独取阳明”是痿证治疗的基本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独”为主要,重用之意;而非只用,唯独。“阳明”有手阳明、足阳明之分。需注意的是“治痿独取阳明”是一个主要的原则方法,对痿证的治疗还需要具体辨证施治,《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中“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得其时受月,则病已矣”才是针刺、用药治痿之纲领。切勿顾此失彼,一叶障目。
 (作者为平顶山市中医医院规培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