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波
麻 黄
分类: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风寒痹症、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水煎服,3克~10克。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虚喘者慎用。
常用方剂:麻黄汤、三拗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华盖散、麻黄加术汤。
麻黄根
分类:收涩药中的固表止汗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经。
功效:敛肺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3克~9克。
注意事项:有表邪者忌用。
常用方剂:麻黄根散、牡蛎散。
黄 芩
分类: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主治:湿温暑湿、湿热痞闷、黄疸泻痢、肺热咳嗽、热病烦渴、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血热吐衄、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水煎服,3克~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葛根芩连汤、凉膈散、小柴胡汤、黄连解毒汤。
黄 连
分类: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胃肠湿热、泻痢呕吐、热盛火炽、高热烦躁、痈疽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胃热炽盛呕吐、牙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2克~10克。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
注意事项: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常用方剂:芍药汤、黄连阿胶汤、香连丸、泻心汤、左金丸。
黄 柏
分类: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主治:湿热带下、泻痢黄疸、热淋脚气、疮疡肿痛、湿疹湿疮、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用法用量:水煎服,5克~10克。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容易损伤胃气,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常用方剂:白头翁汤、二妙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生地黄
分类:清热药中的清热凉血药。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肺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热入营血、口干舌绛、血热妄行、斑疹吐衄、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10克~30克。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常用方剂:清营汤、青蒿鳖甲汤、四生丸、增液汤。
熟地黄
分类:补虚药中补血药。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水煎服,10克~30克。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
注意事项:本品滋腻碍胃,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
常用方剂:四物汤、胶艾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
中药带“黄”的常用药物还有:黄芪、胡黄连、大黄、蒲黄、姜黄、黄药子、牛黄、黄精、雄黄、硫黄、天竺黄,功效主治各有千秋。用药如用兵,要想药到病除,成为名医,必须辨证准确,用药恰到好处,这就需要有扎实的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作者供职于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