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灵宝市妇幼保健院“无中医不保健”的探索  

本报记者 刘 旸  通讯员 崔斐斐

   “有没有感觉热热的?有没有出汗?坚持一会儿别动,这盒子里的三焦气旋灸正在帮你治病呢。”上午一上班,灵宝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的中医儿科治疗室内,治疗师就在轻声安抚来治疗的两位小朋友。
    治疗师说的三焦气旋灸,是灵宝市妇幼保健院引进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这种疗法花费少、见效快,适用于小儿感冒、腹泻、积食等。
    “这两个孩子都是感冒患儿,流鼻涕、咳嗽不止,以往需要进行门诊输液治疗,大概要治疗5次,花费300多元。现在,用三焦气旋灸3次~5次,患儿就能康复,不使用抗生素,花费还不到原来的一半。”灵宝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孙筱萍介绍说,自2019年10月该院成为中医药融入妇幼健康服务试点后,全院开展的“无中医不保健”探索,正在让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融入妇幼健康服务的各个环节。
    儿科门诊抗生素使用率由40%降至18%
    在灵宝市妇幼保健院较早融入中医药元素的儿科门诊,不仅单独设立了中医儿科门诊,还适时开展了中药制剂、小儿推拿、中药贴敷、中药灌肠、艾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
    如今,灵宝市妇幼保健院小儿推拿的年推拿量在5000人次左右。2019年,该院开展的儿科中药贴敷适宜技术,共贴敷2.5万贴、约1万人次,对儿童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腹泻、便秘、淋巴结炎、发热、遗尿、急慢性咽炎等常见病的治疗,体现了中医药的“简、便、验、廉”。
    “实际上,随着中医药融入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的推进,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药占比、门诊输液率都有了明显下降。”孙筱萍说,灵宝市妇幼保健院的门诊抗生素使用率已由2018年的40%降到目前的18%、药占比由60%降到35%、门诊输液量减少了一半;采用中医药治疗后,儿科门诊的治疗费用部分降至原来的1/5左右。
    不仅是儿科门诊,在儿童康复科,中医药治疗项目也成为不少患儿家长的首选。中医按摩、针灸、中药贴敷、微针针刺等项目,常常是不到开诊时间,诊室外就排起了长队。
    “中医药康复治疗没有创伤、对孩子的伤害小,我们也更放心、更乐意选择这样的治疗方式。”正在康复治疗诊室陪孩子做治疗的患儿家长彭女士说。
    妇女保健、诊疗有中医药服务专门区域
    成为中医药融入妇幼健康服务试点后,灵宝市妇幼保健院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在妇女保健部、孕产保健部的所有门诊区域,以及妇科、产科病区等增设中医药服务的专用区域。
    每天下午,在灵宝市妇幼保健院各个产科病区住院的产妇,会定时来到产科病区的中医馆,进行中药溻渍、中药足浴、督脉熏蒸等产后康复治疗。
    “在这里住院的产妇都会在产后24小时开始接受中医药治疗,每日1次。每个月,一个病区的治疗量在300人次左右。”孙筱萍说,中医馆内温馨、幽静,中医药治疗安全有效,这是产妇们乐于接受中医药产后康复治疗的最主要原因。
    在该院妇女保健部门诊特设的中医馆内,开设的中医推拿、中药涂擦、中药湿热敷、艾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可治疗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积乳等疾病,督脉熏蒸仪可对妇科炎症、盆腔炎、颈肩腰腿疼痛等进行治疗。让这里,每个月的治疗量都在400人次以上。“躺着就把病治好了”成为这两年女性患者对灵宝市妇幼保健院开设中医馆的最高评价。
    将中医药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医院文化
    “在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妇幼健康服务的基础上,我们还在探索将中医药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将‘无中医不保健’的理念推广开去。”据孙筱萍介绍,结合“道法自然”这一颇具灵宝特色的道德经文化,灵宝市妇幼保健院倡导、普及、推广自然分娩的健康理念。2014年至今,该院的剖宫产率已经降至30%以下、侧切率降至5%以下。
    与此同时,灵宝市妇幼保健院正在将国学文化、中医药元素融入医院管理工作中,并逐步强化中医药诊疗服务的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
    在接下来的试点工作中,灵宝市妇幼保健院还将逐步统一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要求及收费标准,探索值得在全省推广的中医药融入妇幼健康服务试点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妇幼健康机构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