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峰: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张世峰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喜爱中医学。他通过耳濡目染,博学多闻,潜心研究,深得此中三昧;在医疗实践中,又深受患者信赖。他曾经担任黄河三门峡医院的副院长、洛阳地区中医院(现为洛阳市第二中医院)的业务副院长。2001年,他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2年,他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同年被三门峡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授予他“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荣誉。张世峰在肾病、脾胃病以及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方面很有心得,他的学术思想主要有重视调补脾胃、久病宜扶正气、善用毒药攻邪、辨病辨证不可偏废等。
张世峰在气血理论的指导下,研制了“养心通脉丸”“益心丹”“三参益神丹”“益智长寿丸”,偏瘫Ⅰ、Ⅱ、Ⅲ号胶囊等,对气血不足、脉行不畅之心律失常、胸痹心痛、健忘早衰、脑萎缩以及中风偏瘫等都有显著疗效。另外,他研制的“溶石排石丸”“消炎利胆排石丸”“舒肝利胆排石丸”“通便Ⅰ号” “通便Ⅱ号”等,均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他研制的“益肾明目饮”,分别荣获1994年河南省第七届发明展览会和全国第八届发明展览会金牌奖、优秀产品奖。他的主要著作有《抗衰老药物学》《医古文语法分析对照注释》《中西医病名汇通》《养生文献全书》等,先后被载入《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中华创业功臣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东方之子》等专著中。
重视调补脾胃
张世峰继承先贤之说,在临床中十分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重要作用。张世峰认为,脾与胃,五行皆属于土,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脾属脏为阴,喜燥而恶湿;胃属腑为阳,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以运为健;胃主降浊,以通为安。二者刚柔相济,升降相依,纳运协调,共同完成饮食水谷之消化与吸收,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赖其荣养,无愧于后天之本之称谓。张世峰体会到,有关脾胃的病变最为多见,一方面,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均可诱发脾胃病变,而脾胃受损或者功能失常,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另一方面,各种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时常累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气血生化乏源,从而致使原有疾病恶化。无论何种情况,若出现脾胃病证时,都需要采用调补脾胃之法。
脾胃本身的病变,比如反复发作的胃痛、痞满、腹胀、嗳气等病证,为内科门诊常见疾病。这些疾病多因饮食劳倦失宜、思虑过度、情志所伤等引起。此类患者多病情迁延不愈、体倦乏力、日渐消瘦、精神不振等,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影响。张世峰认为,该类疾病单纯实证或者单纯虚证均不多见,虚中夹实、实中有虚,具有病情虚实错杂的特点,但多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为本,以痰浊、湿热、瘀血、气滞等为标,故治疗上时常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该方药性平和,补中有通,既有运脾升清之能,又有和胃降浊之功效,随证加减,屡获良效。
慢性咳喘、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肾炎、肾衰竭、尿毒症等疑难疾病,具有咳嗽痰多、心悸气短、水肿喘满、失眠多梦、九窍不通、症瘕积聚、毛发脱落、皮肤病变等特点。这些疾病涉及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上下内外,治疗无效或者无从下手时,若有脾胃相关症状,张世峰强调百病以胃气为先、调理脾胃以安五脏,时常以六君子汤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再结合疾病本身的情况和特点加减化裁,多获良效。
久病宜扶正气
《素问·刺法论》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然而,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邪正盛衰变化直接决定了最终的转归。张世峰认为,正气与邪气相对来说,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邪气泛指一切致病的因素,正气则是人体针对病邪入侵、防病抗病、祛邪外出、促进机体自然康复因素的总称。张世峰认为,许多慢性疾病之所以迁延不愈,皆与感受风邪之后,正气相对虚弱,不能祛邪外出密切相关,故治疗时除祛邪外,应重视扶助正气,强调祛邪不伤正,扶正以祛邪。
重视扶助正气不等于一味应用补益之药,更不等同于滥用补法。在为患者治疗疾病过程中,张世峰强调一切以辨证为指导,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平和”的文字记载,力求辨证准确,施治精当,切合病机,无太过与不及。同时,扶助正气还应区分脏腑阴阳、虚实寒热之不同,在疾病诸多复杂的表现中去伪存真,抓住主要矛盾,有的放矢。
善用毒药攻邪
在临证过程中,对一些疑难疾病,张世峰善于应用剧毒药物治疗疾病。比如治疗痹证,且疼痛剧烈者,如果无明显热象,多应用制川草乌;对中风偏瘫日久者,在其自制偏瘫Ⅰ号胶囊中,应用制马钱子;对于肿瘤患者,时常在方药中加用天龙、斑蝥等。这些药物虽然有大毒,但是在祛邪愈疾方面具有药性平和药物所不具备的疗效。人们通常认为,中药毒副作用小或者安全无毒,可以不经医生指导,长期服用。可是,自从龙胆泻肝丸(关木通)久服导致肾脏损伤事件发生后,人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中药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张世峰认为,应辩证地看待问题。首先,凡药皆有偏性,偏性即谓之毒。金代医学家张从正撰写的《儒门事亲·卷二》记载:“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性也。”人们食用五谷杂粮,过量食用亦可致病,何况药物。其次,人们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中药,中医师会按照辨证治疗的原则为患者治疗疾病,且中医师熟知药物特性及毒副反应等。张世峰在临证时,坚决反对把中药等同于西药、不辨证就应用中药。对于剧毒药的应用,他认为,一是辨证准确,在确实有应用剧毒药物的适应证时,方可应用;二是用法用量要适当,疗程要适宜;三是要熟知药物性能、毒副反应以及应对之策,并叮嘱患者用药注意事项,以确保用药安全。
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结合多年的诊治经验,张世峰认为,病与证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以辨病与辨证不可偏废,二者结合起来有助于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使治疗更有针对性,从而取得满意疗效。张世峰强调,中医经典著作,比如《伤寒论》要求中医为患者治疗疾病时,应先辨证,再辨脉证及治疗;《金匮要略》强调按照病证结合的方法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因此,年轻中医应重视对中医经典医籍的学习、继承和挖掘,把中医的辨病、辨证论治理论发扬光大,为群众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