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学恩 耿晓星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腹诊之法通过对胸腹部进行望、闻、问、切(按),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容易被初学者和医师所掌握,在指导疾病的临证施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中医腹诊之法并进行临床应用及推广,对指导临床以及促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腹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是医者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诊察病情、获得辨证结果,从而判断病位、病因、病性、病情的轻重,以此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诊断方法。腹诊之法始于《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16世纪传入日本,并开始逐渐发展完善,后形成以“难经派”及“伤寒派”为代表的主要流派。如今,在日本汉方医学中,每诊病家,必察腹证。其中“难经派”腹诊以《黄帝内经》《难经》为理论依据。《黄帝内经》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也为腹诊提供了基本方法与思路。
本文就《黄帝内经》中的腹诊内容进行梳理,吸收中外历代医家经验,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探析中医腹诊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总结如下:
案例分享
王某,女,40岁,自述反复胃脘及腹部胀满不适,时感胸闷,乏力,手足不温,无口苦口臭,无烧灼感、泛酸,纳眠一般,小便可,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腹诊:心下满及腹部胀满,脐腹部硬,有抵抗感,稍有压痛,无包块。结合症状与舌脉,可知此乃脾胃虚弱,水湿停滞。治疗时予以平胃散加减,以燥湿运脾,理气和胃,共7剂;二诊时,患者胀满缓解,食后胀满尤甚,体力较前增加,纳眠、二便同前,腹部较首诊稍软,抵抗感减轻,说明水气将散,脾胃运纳功能有所恢复,给予厚姜半甘参汤攻补兼施,以健脾除湿,宽中消满,共7剂;三诊时,胀满减轻,纳食增加,体力恢复如前,大便成形,腹部软,无明显抵抗感,给予香砂六君子以健脾和胃,共7剂,痊愈。
按语:结合患者症状与体征,诊断为胃痞,属脾胃虚寒弱证。治疗该病的历代医方众多,多以健脾和胃、温化水湿为主,但使用时难以区分。案例中平胃散加减、厚姜半甘参汤、香砂六君子均可治疗脾虚胀满,但根据腹诊中腹肌紧张度,压痛是否明显,胸中满闷度,可由重到轻依次进行区分,避免临床中用方混淆。
腹诊的理论基础
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卫气营血之根源,诸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病变皆可通过胸腹部征象反映出来。《灵枢·胀论》记载:“胸腹藏府之郭也。”《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心病人,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及“肝病人,两胁下痛引小腹。”腹部乃经络之海,是全身状态的投影。故通过探查腹部征象,可观察和揣测五脏六腑的生理及病变情况。
腹诊的方法与内容
诊断方法腹诊的内容
《黄帝内经》虽未明确提出腹诊之名,但腹诊内容散见于各个病候中,对治疗疾病有重要作用。后世医家对胸腹区域划分不尽相同,其中《诊病奇侅》是“难经派”腹诊代表性专著,其将腹部分为心区(虚里)、胁部、心下、脐部、小腹部、少腹部等6个部位。书中强调将腹部分区与五脏相配,在腹诊过程中,各部位虽均使用望、闻、问、切的方法,但各部位应有不同侧重。
心区腹诊应当注意虚里搏动是否明显,范围大小,必要时可进行心脏听诊;胁部腹诊主要切诊其两胁,感触是否有抵抗感、腹肌紧张等不适体征;心下腹诊主要了解胃肠功能,应对心下痞、满、硬、结、动等进行探查与鉴别,同时注意皮温寒热及振水音;小腹腹诊应注意按压腹部腧穴,探查对应脏腑病理变化。由于女子孕育及生理特点,少腹部切诊时尤其注意重手推按探查腹底有无结节、包块等体征。汉方腹诊认为脐下肾间动气,为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故脐部腹诊时候肾间动气,诊元气盛衰更为重要。
腹诊的临床应用
辨别体质
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故体质不同而胸腹部征象亦有不同。据此,可通过腹部外形、色泽、软硬、寒热及腹力等以测知体质虚实阴阳。《诊病奇侅》有:“平人之腹如蝉肚,三脘平,而无动,是为胃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记载:“火形之人……妤肩髀腹,小手足”“土形之人……大腹,多肉”“金形之人……小腹”“水形之人……小肩,大腹”“木形之人……大肩背,直身,小手足”的记载。
临床有发现,体格壮实者腹部多气血充实,润泽不枯,腹实宽大,坚实硬满;反之素体虚弱者腹部多皮薄肉少,枯燥欠光泽,腹底无力;酒食之人,心下如坚板,左右最甚。
确定病位
胸腹部内藏脏腑,外布经络,又是气血津液汇聚之所,故临床中可通过腹诊探查某一胸腹区域出现的病理征象,来确定病位在表在里和在脏在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诊病奇侅》记载:“凡腹,鸠尾下至小腹,皆属脾胃,脐下属肾,宜细分别。”通过不同的腹部分区所表现出的不同症候,即可判断不同的脏腑病变,比如脐下悸,欲作奔豚,或吐涎沫,则属于心阳亏虚、水气上逆。
判断病性
尽管疾病表现不尽相同,且变化多端,但疾病的性质概括起来不外乎寒热、虚实。
胸腹部皮肤的色泽、腹部疼痛的性质、皮温的高低、虚里搏动的强弱、腹力的深浅均是判断疾病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素问·调经论》记载:“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灵枢·师传》记载:“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
寒证腹象,多见胸腹肌表触之寒凉,肌肤凝滞,胸腹胀满,腹肌拘急,按之疼痛或腹底无力,喜温喜按,或虚里之动迟缓;热证腹象,多见胸腹肌表触之灼热,脘腹胀满而痞硬,按之疼痛,或少腹紧满,或虚里之动洪数;虚证腹象,多见腹部凹陷如舟状,肌肤松弛,或虚里之动微弱或其动甚;实证腹象,多见胸腹肌肉坚实硬满,或心下痞硬,胸胁苦满或腹肌有紧张感。
诊断与临床鉴别
运用腹诊不仅能为辨证提供较为客观的指征,而且也为确立治法、遣方用药提供重要依据。脐居腹部正中,内通五脏,外达四旁,根系肾与命门,为人体活动根本。临床中,脐动是动而和缓有力的,深藏不露,难以察觉。当脐下跳动细弦,多主寒盛;当脐或脐上按之跳动细弱短促或粗大无力,多主肾气虚衰。在脐左侧中下腹出现硬结或包块,多提示瘀血;在脐右侧中下腹出现硬结或包块多提示食滞。脐下或小腹正中可触及的竖状(纵向)条索状物,伴抵抗感,多提示肾虚之候;脐上方可触及的竖状(纵向)条索状物,多提示脾虚之候。
腹诊既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鉴别疾病。《难经·五十六难》通过腹诊对五脏之积进行详细的描述与鉴别;《灵枢·水胀》指出“水胀”的特点是“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同时又指出肤胀、鼓胀、肠覃的腹部特征,为临床诊断与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
观察临床疗效及预后
中医在临床疗效观察中多以患者的自觉症状、舌苔和脉象为主,缺乏客观指征,而中医腹诊在临床应用中提供更为直接、客观的依据和指标。比如瘀血腹证除胀满硬痛等自觉症状以外,可在腹部左或右触及有形之物,可通过腹诊探查包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了解病情变化。水饮停滞于中焦胃脘时,腹诊可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予以枳术汤,服药后腹肌较前柔软,则说明水饮已散。《灵枢·厥病》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结 语
《黄帝内经》中虽无腹诊之名,却有腹诊之实。笔者通过研究《黄帝内经》中的腹诊内容,借鉴中外医家腹诊经验,认为通过腹诊了解病因,较脉诊更易为医家掌握,也为指导疾病诊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更为客观的判断依据,有着其他诊疗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腹诊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深入研究腹诊,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必将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同时对于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也有着指导意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