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针灸学家王惟一
□李爱军
王惟一(987~1067),又名王惟德,北宋著名医学家、针灸学家,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王惟一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
王惟一是宋仁宗、宋英宗两朝时期的翰林医官。他医道很高,精于针灸。在行医过程中,王惟一感到,前人流传下来的针灸著作对穴位的描述差异很大,而取穴位置的准确与否又直接影响针灸的治疗效果。因而,他上书朝廷,请求系统修订针灸医书,考订针灸穴位的准确位置和治疗作用,并重绘针灸穴位图。
为了改变针灸学上的上述混乱状况,给针灸学制定国家标准,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诏令国家医学最高机构——医官院编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医官院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王惟一。
王惟一对古代的针灸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对前人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尤其推崇。他把很多不统一的有关针灸学著作,去伪存真地加以整理。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王惟一终于撰写成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共3卷,上卷主要论述了十四经的经络循行、主治及经穴;中卷、下卷分别按照头、颈、躯干、四肢的顺序,详述每一经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很有价值的针灸学专著。
王惟一多次上书宋仁宗铸造针灸铜人,以统一针灸诸家之学术。宋仁宗认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如案形”,于是诏命王惟一根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接旨后,王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到铸造的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天圣五年(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由于在天圣年间铸成铜人,所以叫“天圣针灸铜人”。铸成后,宋仁宗赞不绝口,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经王惟一等医官介绍了铜人的用途和在医学上的价值之后,宋仁宗遂下令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时作为参考;另一座放在相国寺内供鉴赏。
这时,王惟一又将自己编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献给宋仁宗,以作为“天圣针灸铜人”的注解和姊妹文献。宋仁宗看过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给后代。”宋仁宗于天圣八年(1030年)命人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刻于石碑上。
“天圣针灸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我国医学,尤其在针灸学和针灸教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统一和发展祖国的针灸学做出了贡献。
王惟一所编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系统地总结了北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推动了北宋及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天圣针灸铜人”是最早创制的人体经脉、经穴模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如实反映人体内脏和骨骼的解剖模型,在医学史上被后代针灸学家所推崇,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之先河。
(作者供职于郑州广安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