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志刚 通讯员曹振军 张冬杰)近年来,巩义市卫生计生委坚持政府主导、责权明晰、注重实效的原则,以“1+1+1>3”的组合,打通医疗机构之间技术、人员、管理、资源、政策等壁垒,破解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群众就医次序不合理、医疗服务费用高等问题,提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
2014年年底,巩义市人民医院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正式启动了医联体工作。2015年,巩义市人民医院联合巩义市回郭镇卫生院、涉村卫生院、小关卫生院、站街卫生院和孝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医疗联合试点。自2016年巩义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开展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市)以来,巩义市委、市政府强力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规划医疗机构布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医联体为依托,稳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2017年7月,巩义市县域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工作全面展开,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较好地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渐打造出具有巩义特色的医共体模式。医共体成立了远程影像中心、心电网络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九大中心,进一步完善了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实现了区域资源百姓共享、区域信息互通互联、区域医疗服务同质,提升了群众的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
今年上半年,医共体九大中心运转正常。其中,心电网络中心已经覆盖全市285个行政村,实现了远程心电图诊断结果实时传输反馈。心电网络中心铺设常规心电图设备152家,共为全市277家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装了远程心电监护仪,累计进行心电图诊断11941人次。远程影像中心进行CT远程会诊1621例。区域检验中心共接收并完成18家单位涵盖100多个项目1614个血样,为基层患者减免19728元。医共体九大中心实施了“1+N师带徒”“科对科帮扶”及基层医师培训计划,共组织医疗服务队伍进行了9次巡回工作,为18家基层医院提供了教学查房及专题讲座,对基层医院的150余名骨干进行了系统培训;与市农委联合构建“互联网+”医疗模式,建设了区域慢性病管理中心。目前,医共体九大中心已经与9家村卫生室开展试点,规划并重新装修了医共体慢性病管理中心;利用报纸、网站、微信、电视台等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与中国县域卫生杂志社、县域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全国县域医共体高峰论坛,展示了卫生计生行业服务为民、敬业奉献的良好形象。
通过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医共体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6月30日,全市共完成医共体内双向转诊10692人次,出院患者86463人次,下转至乡镇卫生院31人,上转至上级医院4604人次,向县城外上级医院转诊转院率为5.32%,向县域内下级医院转诊转院率为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