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肿瘤医院 郭宏强
“虚不受补”在中医界传播甚广,意思是患者体质很虚弱时不能峻补,否则反使患者体质更差。但是,近年来,笔者在临床治疗的验证中,发现“虚不受补”其实是有应用范围的,不应一概而论。
笔者感觉“虚不受补”的“虚”应该主要是针对脾胃的,脾胃极虚时,其运化失常,如果再给予大量的滋腻药更碍脾胃运化,所以造成“虚不受补”的情况。如果脾胃虚弱,首先应健脾和胃,脾胃功能正常再谋其他。如果脾胃正常,肝肾不足,何惧峻补。而且脾胃衰弱也应进一步辨证因何而衰,若因中气不足,中气乃推动脾胃运化的动力,何惧大补。
下面,笔者就通过几例病案来进一步说明该问题。
病例一
患者余某,男,45岁,胆囊癌晚期,内科治疗及介入治疗等手段均无效。主管医生已无良策,叮嘱患者来笔者门诊调理。
诊见:患者乏力严重,畏寒,食欲很差,自汗,动辄气喘,瘦骨嶙峋。查舌质淡,苔薄白,脉迟细微,重按无力,辨为气血阴阳俱虚。患者准备出院,想带药回家。
首诊处方:黄芪100克,当归20克,生晒参9克,升麻5克,柴胡5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6克,干姜15克,制附子12克,生白芍15克,茯苓15克,生麦芽30克,炒神曲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
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步行来诊,自诉乏力减轻,食欲亦较前好转,口稍干,舌脉同前,继续予以补气血阴阳。
二诊处方:黄芪150克,当归30克,桂枝20克,干姜15克,制附子15克,生白芍15克,生晒参15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生山药6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茯苓15克,天花粉30克。
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患者食欲明显好转,乏力亦较前减轻,仍有畏寒,伴咳嗽、咯痰,有黄痰。查舌质红,苔水滑,脉沉弱。辨为气损及阳,寒郁内热。予以补气血,和营卫,降肺逆,清痰热。
三诊处方:黄芪150克,当归30克,桂枝15克,生白芍15克,生晒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生山药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炙甘草6克,代赭石30克,牛蒡子15克,苏子15克,瓜蒌30克,生姜5片,大枣3枚。
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诉说咳嗽、咯痰好转,乏力等症状减轻,食欲佳。
按:此患者已衰弱至极,如非大剂黄芪、生晒参峻补,脾胃功能怎能恢复,脾胃功能不复,运化失常,气血又怎能补得上。因此,辨证准确,该补即补,勿为“虚不受补”所惑。
病例二
下面一个病例则是患者肝肾不足而致全身皮疹,治疗峻补肝肾而获效。
吴某,男,19岁,半岁时阴囊出现红疹、瘙痒,继之眼睑、脚等暴露部位出现红疹,逐渐延续到四肢、躯干,经皮肤科医生及中医治疗效果不佳。就诊时,患者诉说腰酸凉、脚凉、出汗、口干、脾气暴躁。
诊见:舌质暗红,苔水滑,双手脉弦滑。辨为肾阳不足、水不涵木、血瘀饮停、血不养皮。问及父母,其母36岁卵巢早衰,亦为肝肾阳虚。一般年轻未婚者很少出现肾阳不足之证,因其母已为此证,故遗传此体质。因此证根本为肾阳不足所致,所以以引火汤峻补肝肾,辅以活血养血、疏风止痒。
首诊处方:熟地60克,怀牛膝20克,肉桂6克,巴戟天30克,制龟甲30克,鹿角胶12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6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15克,蝉蜕15克,乌梢蛇9克,
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7剂后,皮疹、瘙痒减轻,大便稀,次数多,每天三四次,但便后舒畅,腰仍酸凉,脾气躁,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硬,重按滑数,辨为肾阳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血虚血瘀。予以镇肝熄风汤加减补肝肾、镇肝阳、补肝血。
二诊处方:代赭石30克,龟甲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6克,当归30克,生白芍30克,熟地60克,肉桂3克,牛膝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15克,蝉蜕15克,鹿角胶12克。
三诊:患者面部皮疹明显好转,诉脾气变好,腰无酸凉感,舌质暗红,苔正常,脉滑数,辨为血瘀湿滞。予以当归芍药散加减活血养血,利湿疏风。
三诊处方: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6克,当归30克,生白芍2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15克,蝉蜕12克,乌梢蛇10克,地龙15克。
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此患者的皮疹乃十几年顽疾,但辨证准确,属于肝肾阳虚,予以峻补肝肾则见效迅速。
常有人说,大剂熟地腻膈生痰、滋腻碍脾,但是如果患者为肾虚,又何惧大剂熟地?而且,笔者认为只有大剂量熟地才可入下焦,如予以小剂量熟地反滞于上中焦,而出现腻膈生痰、滋腻碍脾的反应。
其实,就大剂熟地的应用,张景岳、陈士铎等医家论述较多。张景岳善用熟地治疗疾病,不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常大剂量应用熟地,极大程度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清代陈士铎论述:“盖补阴之药与补阳之药,用之实有不同。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或谓熟地至阴之药,但其性甚滞,多用之而腻膈生痰,万一助痰以生喘,亦甚可危也。此正不知熟地之功力也……夫痰有五脏之异。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
清代王旭高指出熟地能消虚痰:“虚者乃平素肺肾内虚,肃降摄纳无权,脾胃气弱,不克化饮食精微,即痰饮之类……夫熟地最能消虚痰,以其能填补肾气而化无形之痰也。”
总结
从上述两个病例可以看出,“虚不受补”易于误解。导致“虚不受补”的原因应该是辨证不对而导致的误补。机体本来不需要补益而进行补益,能不胀满吗?就像地面有坑,需用土填满,可是填土的人就是不往坑里扔土,而在平坦的地方堆土,导致坑没填平,旁边却集土成丘,能不胀满乎?
这也提醒现在一些人,补益一定要注意,确实缺时再进行,不要天天拿着人参、西洋参、枸杞子乱补,导致本来好好的身体反而补出病来。
《黄帝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中药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毒药”,需要用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偏性时才能应用,无病还是以正常食物调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