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之临证心得(上)
河南省肿瘤医院 郭宏强
郭宏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是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诊断与治疗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在乳腺癌、肺癌、胃肠道肿瘤等多种实体瘤的诊治方面有一定造诣,特别是对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生殖系统肿瘤的治疗具有独到见解。
欢迎关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郭宏强医论与医案。
狐惑病首先出现在《金匮要略》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狐惑病表现为口、鼻、眼、肛(或外阴)干燥与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或干燥综合征。对这类病,现代医学归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历代医家对于本病的成因意见不一,以前以为是“虫”所致。
《诸病源候论》提出3点:1.因伤寒而变成斯病;2.“虫食”所致;3.由湿热毒气所为也。
笔者在临证过程中发现此证并非纯由湿热所致。患者口、鼻、眼及外阴的干燥其实是与水液代谢失常有关。笔者就临床中遇到的3种类型的狐惑病做一总结以供大家思考,互相学习。
一、脾虚不运,中焦阻滞
此种类型即为《金匮要略》原文中所说的甘草泻心汤证。此类患者除了出现口、鼻、眼及外阴等一系列干燥症状外,还会有剑突下胀满等不适。
此种类型主要是由于脾阳不足而致水液停滞中焦不能运化,上则胆胃心之热不下,下则脾阳不足,出现了一派上热下寒的征象,故采用甘草泻心汤,以炙甘草、党参和干姜温补补脾阳,黄连、黄芩分别清心胃与胆热,清上而温下使得脾阳复,水液运,胆胃热清。
下面以两个病例说明。
病例一
张某,女,69岁,2005年开始出现眼睑干燥,开始按结膜炎治疗,效果不佳。渐渐双眼干涩无法睁开,而且鼻腔、口腔和全身皮肤都很干燥,吃饭需要喝着水就着往下咽,自觉剑突下憋胀不适,大便干结,睡眠差。
诊见:舌质暗,淡红少津,苔薄白,脉寸关滑数,尺脉沉。
方以甘草泻心汤加活血化瘀药加减。
2015年12月14日处方:炙甘草30克,清半夏20克,黄连3克,黄芩9克,干姜15克,红参9克,天花粉3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怀牛膝20克,肉苁蓉30克,肉桂3克,代赭石30克,生白芍15克,生麦芽30克,生姜5片,大枣3枚。
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一周后感觉病情好转,诉说眼睛里感觉有泪还没流出来,饮食、大便明显好转,剑突下胀满也减轻。继续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2015年12月21日处方:炙甘草20克,清半夏20克,黄连3克,黄芩6克,干姜15克,红参9克,代赭石30克,天花粉30克,当归30克,生白芍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大枣3枚。
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7剂服用完,患者诉说各种干燥症状均有所好转,睡眠欠佳。
2015年12月29日处方:清半夏20克,黄连3克,黄芩6克,干姜15克,红参9克,炙甘草30克,代赭石30克,天花粉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30克,生白芍2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炒枣仁20克,生姜5片,大枣3枚。
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7剂服用完,患者诉说滴眼药水及滴鼻液次数明显减少,干燥症状明显好转,大便通畅,饮食增加,而且舌质和舌苔也明显好转。
继续予以甘草泻心汤加减服用以善后。
病例二
王某,女,71岁,西医诊断其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会诊时,患者口干甚,自印堂、左侧鼻旁、牙龈至左侧颌下沿手阳明经走形疼痛,进食后剑突下胀满,查舌质红,无苔,右手脉涩,左手寸脉沉弱,关尺滑数。辨证为中焦痞塞,胆胃不降,肝脾不升。
2017年7月17日处方:炙甘草20克,清半夏20克,黄连3克,黄芩10克,干姜12克,党参15克,天花粉30克,沙参30克,麦冬15克,代赭石30克,生麦芽30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生姜15克,大枣15枚。
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7剂服用完,患者口干和剑突下胀满消失,沿手阳明经走形疼痛也减轻,但未完全消失;诉说腰酸困,下肢凉,舌质淡红,苔薄白,双尺脉沉弱。辨证为肾阳不足,虚火上炎。
予以引火汤加减以温补肾阳,引火归元。
历代医家争论治疗狐惑病的甘草泻心汤中,甘草是生甘草还是炙甘草。生甘草有清热解毒利咽之功效,而炙甘草性温有补脾之效。根据病机及临床经验,笔者认为以炙甘草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