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 历史悠久 品种繁多 数量巨大  

    龙门石窟药方洞位于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的龙门石窟旅游景点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距今约有1300年历史,具有重要的医药、金石、宗教价值。但是药方洞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随着时间流逝,药方洞石刻药方风化水蚀,多有字迹湮没,难以辨识。
    药方洞的药方镌刻在窟口两侧的拱壁上。初步统计,药方洞石壁上共刻中药方203个,其中针灸方27个,其中有些药方如疗噎方的生姜橘皮汤等,仍为现在中医临床所常用;涉及药物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
    石刻药方在制剂方法上,有丸、散、膏、汤等,例如散剂:用植物皮或根作成粉末,或将动物烧成灰末;在用药方式上有内服、外洗、熏、敷等;在灸法治疗方面,有配合药物的,有配合针刺的,有灸、药、针三者并用还外加熏洗的。民间医药能具有这样的规模,的确反映出当时中国医药事业是相当发达的。
    石刻药方有鲜明的群众观点。药方上提到的多是常见病、重要病。能看到的病名虽然只有40个,但涉及的面却相当广泛。除了32个灸法疗病之外,用药多是单方。在140个方中,除残缺过甚和灸法治疗方外,87个药方中用一种药物的共有43方,用两种药物的共有29方,用3种药物的共有10方,用4种以上药物的共有5方。用一两种药物的药方,占石刻药方的80%以上。
    石刻药方中多是农村常见的药物,共计120种,动物、植物、矿物都有,95%以上都是农村土生土长,容易见到找到的,有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或日用品。
    关于药方的刻制年代及刻制者,由于洞窟并无明确的文字说明,故而历来说法不一,概括起来不外北齐、唐代、北齐至唐3种见解。
    药方洞保存着我国最早的石刻药方,对古代中医药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它刻在风景旅游区、石刻艺术宝库和佛教圣地的龙门山上,便于人们观赏、参考、应用和传播,这为普及中医药知识、防病治病创造了条件。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有的编印成书广为传播,有的刻于石上留传后代。关于石刻药方,见于各家著录的计有:广西桂林刘仙岩的《养气汤方》,邕州(南宁)宣化厅的《疗病方书》,桂州馆驿的《集验方》,陕西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的《千金宝要碑》等。但这些药方,皆系宋明时代的石刻,比较起来,只有龙门石窟药方洞在我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龙门石窟药方洞把中医药文化与佛教石窟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华医学宝库里的一块瑰宝,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