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鼻腔疾病  

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鼻腔疾病
□郭俊田 李建华

    常见的鼻腔疾病有鼻出血、鼻炎、鼻窦炎(上颌窦炎、筛窦炎、额窦炎、蝶窦炎)及鼻息肉等。鼻出血多发生于春季和秋季。春季多风热,秋季多燥热,从而使鼻腔干燥,导致鼻黏膜破裂出血,或者是单纯性鼻腔出血,或者是全身性疾病所致的鼻腔出血。全身性疾病所致的鼻腔出血,比如血小板减少、鼻咽癌或外伤等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
    鼻炎是上颌窦炎、额窦炎、筛窦炎、蝶窦炎的前兆。鼻窦炎可发生于一侧鼻腔,也可发生于双侧鼻腔。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极度水肿在中鼻道形成的单发和多发息肉。
    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多发生于青少年,30岁以上人群也有发生,但比较少见。大部分人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患病治疗不彻底而延续到四五十岁。不定时或长期的头懵、头痛、头胀、失眠、精神不振等,往往会被误诊为感冒、颈椎病等。鼻息肉是由鼻黏膜长期的炎症引起水肿,生长在鼻腔内影响嗅觉和通气,造成呼吸困难,影响睡眠,迫使患者睡眠时张口呼吸。
鼻出血(鼻衄)
    风热燥邪致鼻出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秋季节较为多见,是风热或燥热袭于肺系而致鼻黏膜干燥破裂出血,表现为口、鼻干燥,心烦,呼出的气体有灼热感。青少年鼻腔出血的部位多在鼻中下方;初始出血较少,也有继发大出血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鼻出血多发生于鼻腔的后部,用棉球堵塞鼻孔时,血从口腔内溢出。治疗不当或误治,出血可反复发作。高血压病患者也容易出现鼻出血,一般多发生在早晨。中老年人鼻出血时,应首先测量血压。
    鼻中隔某部位有溃疡性出血区,符合中医说的“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的理论学说。脉弦细微数,舌质红,苔薄黄。这属于风邪燥热袭于肺系,鼻腔黏膜干燥,阳络损伤而出血。
    治则:清热润燥,化瘀凉血止血。
    方药:当归12克,白芍药12克,三七12克(分3次冲服),广地龙20克,生地黄20克,麦门冬15克,牡丹皮12克,荆芥穗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栀子12克,蒲公英30克。每剂3煎,混合后取澄清液,早、中、晚饭前服药。另外,也可用红霉素软膏涂抹鼻腔。
    鼻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区出血,可用西药治疗。在不明确出血部位,反复少量出血,可用蒸馏水10毫升,肾上腺素针1支与蒸馏水混合滴入出血的鼻腔内,每分钟1次,出血即止;鼻中隔前下方出血,渗出血面大,使用前鼻孔填塞法,如用消毒棉球填塞或用消毒棉球蘸蒸馏水与肾上腺素混合液堵塞出血鼻孔,出血即止;40岁以上的成年人鼻孔出血多在鼻孔后出血,出血量大,可在鼻内窥镜引导下寻找出血点,用电凝止血加明胶海棉填塞止血。
鼻炎
    鼻炎即鼻腔炎症性疾病,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引起的炎症。鼻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增厚、渗出、萎缩等。若治疗不彻底,细菌、病毒会进一步引发感染,从而使病情加重,传染至鼻窦。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多发在冬季、春季,由某些异物、灰尘、花粉刺激而发病。其表现为鼻塞不通、打喷嚏、流清鼻涕,往往会被误诊为感冒。采用中药治疗时,将荆芥、防风、苍耳子、辛夷、细辛、桂枝、黄芪、艾叶、生姜加水煎沸,患者面朝下对着沸腾的中药熏蒸,用鼻吸入含药的气体;或者将纸筒一端照着中药蒸气,一端照着鼻孔,使中药蒸气直接进入鼻孔。每天两三次。用后鼻塞即通,鼻涕减少或消失。采用西药治疗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局部吸收,全身生物利用度低,起效快,安全性好;应用抗组胺药物,可迅速缓解鼻痒、喷嚏和鼻分泌物亢进;应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滴鼻,也可用1%(小儿用0.5%)麻黄碱滴鼻液滴鼻,使鼻黏膜消肿,减轻鼻塞。此类药物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7天,最长不超10天。
    萎缩性鼻炎:是以鼻黏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发展缓慢,病程长,女性多见;严重者嗅觉减退或消失,鼻腔多有结痂形成。采用中药治疗时,将苍耳子、辛夷花、槐花、鱼脑石、青黛、藿香、冰片适量研成细末,用细绢包住药粉并塞入患者鼻腔。每天3次;也可根据病情酌情应用。采用西药治疗时,将鼻腔用温生理盐水冲洗,每天2次;用1%复方薄荷樟脑液体石蜡油、清鱼肝油滴鼻,以便润滑黏膜。
风热燥邪性鼻窦炎
    风热燥邪性鼻窦炎多发生于春季、秋季,由风热燥邪(细菌病毒)侵袭,鼻塞,流黄色稠鼻涕,头懵,头痛,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或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发热、头痛、全身无力,主要是鼻黏膜充血水肿,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为白细胞升高。
    治则:清热解毒润燥。
    方药一:金银花、连翘、生地黄、麦门冬各12克,细辛6克,苍耳子10克,蒲公英、鱼腥草各20克,甘草10克。用水煎服,每天3次。
    方药二:苍耳子仁6克,辛夷10克,川芎12克,白芷10克,薄荷15克,丝瓜络20克,黄芩12克,藿香15克,槐花12克。用水煎服,或者分次冲茶饮用。
    西药:静脉滴注抗生素等;也可拍鼻窦瓦氏位片或做CT检查,显示窦腔大小及鼻窦密度增厚。若有这种病变,可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穿刺冲洗或做手术治疗。
鼻息肉
    鼻息肉(中医称鼻痔)是鼻腔和鼻窦黏膜极度水肿,在中鼻道形成的单发和多发息肉。息肉生长在鼻腔内,造成呼吸困难,影响睡眠,迫使患者睡眠时张口呼吸。
    治则:清热化瘀。
    方药:皂矾1.5克,硼砂2克,三七3克。将以上药物研成细末,大枣去核,共捣如泥,涂于患处。
    做局部鼻镜或鼻内窥镜检查,就会发现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黄色或淡红色的半透明肿物,CT扫描鼻腔和鼻窦密度增高,患者可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进行手术治疗。
    (郭俊田为西华县人民医院老中医,从事中医工作60多年,擅长应用中医疗法治疗疑难杂症,著有《杂病论治》《越千玉壶金方》《郭俊田医案》等书;李建华为西华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有30余年的治疗经验,是周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得周口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