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梦
中医认为,脾虚湿盛,应使用健脾祛湿疗法来治疗疾病。那么,如果患者的脾被切除了,怎么祛除湿气呢?
在中医学的知识系统里,中医的脾可不是西医的脾,虽然名称一样,但是具体内容不一样。可是,这种情况会产生交流障碍,特别是一些不懂中医的人,他们很容易用现代医学的解剖组织和器官对应中医的名称。这里,笔者就想起了一件尴尬的事情,我上大学一年级时,刚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国庆节放假回到家,我看到了我的中学老师。老师就考验我的学习效果,当我说老师的消化功能不好,就说是脾虚。老师问:“我的脾在哪里?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笔者顿时尴尬了,因为中医所说的脾脏很难说清楚在左、在右。
这就出现了问题,明明大家知道脾脏在人的左侧,也常听到有关脾脏破裂的事情,在临床上,有很多肝硬化病人的脾脏肿大等。其实,脾脏的功能是很重要的,对于机体来讲,能够储存血液,也能造血,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同时,脾脏内的巨噬细胞能将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细胞吞噬和消灭,还能吞噬血液中的细菌、原虫和异物等。因此,脾脏的作用很大,人们要学会保护脾脏,诸如预防肝脏疾病、贫血、外伤等。
正常人的脾脏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用手摸到的,比如在左肋处能够扪及者,均表示脾肿大。 这是实实在在的组织器官。然而,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虽然脾时常被人们称为“后天之本”,但是脾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呢?
实际上,中医、西医在认识人体生命和疾病方面是不同的,同样的心、肺、脾、肝、肾,并不是同样的器官。
如果患者的脾被切除了,那湿气怎么祛除?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不是一个概念。
中医认为,脾属于内脏器官,位于中焦,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和统摄血液。所谓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作用。运化水谷是指脾能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运送至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能把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水分输布全身。脾主升清,是指脾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主统血是指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预防溢出脉外的功能。
因此,脾在中医领域的地位极其重要,被称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常成为判断人的生理功能强弱和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性指标,并由此形成脾胃学派,出现很多脾胃大家和医学大家,而这些人并不是单纯的只会看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的疾病。
在中医看来,一切疾病都可以与脾胃相关联,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都可以从脾胃进行论治。而脾胃最关键的就是消化和吸收,运输营养物质、运化水液、统摄血液。其间,就谈到了脾虚湿盛的问题。中医认为,脾功能异常以脾虚为主,虚弱运化无力:一方面可能不统血、不养血,可以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白、贫血,或者出现月经量少、崩漏、便血等情况;另一方面也可出现消化功能不良,比如腹胀、消化无力、厌食、水肿、痰湿等。
中医认为,关于保护脾功能的方法有很多,而饮食是主要的。正常调理脾胃功能,就要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荤腥、油腻的食物,不吃寒凉等伤及脾胃的食物。人们在患病后,也要时刻顾护脾胃,比如在用药的时候不要过于偏颇,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用药处处顾护脾胃功能。
中医、西医的认识是不同的,所以关于中西医的辩论,有时候常常游离于两个体系之外寻找不到共鸣。这方面,现在中医医院受到了影响,为了规范化纷纷建立了以现代器官命名的科室和专家,这就导致人们对中医内脏器官的认识从此完全西化,将中医脏腑理论与现代医学混为一谈。这如同西医认识脾脏虽然重要但是可以切除的,而中医不可以,脾胃伴随生命而存在,生命终止脾胃消失,脾胃消失生命休矣。因此,虽然脾脏被切除了,但是患者可以通过调理脾胃促使机体达到正常状态,一旦脾胃功能彻底受到伤害,生命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中医、西医需要多一些对双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可望文生义,否则,只能是纠结不清。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