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历史悠久的气功  

□陈永坤

    古时候,人们称气功为吐纳、导引、内功或静功,是人们修身、养性、祛病、延年的一种手段。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将气功疗法运用到健身、治病当中。在《道德经》中就提到“或嘘或吹”“绵绵呵其若存”的吐纳功法。《庄子·刻意》中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的记载。
    春秋战国初期出土的玉石制品文物《行气玉佩铭》中就有吐纳、行气方法的铭文,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却谷·食气篇》和彩色帛画《导引图》。《却谷·食气篇》是以介绍呼吸、吐纳方法为主的著作。《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模仿一些动物运动的图像,是古人用气功防治疾病的真实写照。同时,《导引图》也是我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气功资料。
    《黄帝内经》记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气功的要领及意义。
    自《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名医的重要著作中都有关于气功的内容。中医发展史上的许多医学名家,本身也是练功家。比如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创编了五禽戏,且流传后世,至今仍被气功爱好者喜爱。再比如东晋时期著名的炼丹家葛洪、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隋代医家巢元方、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等,也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气功养生进行了重要论述,对练功都有比较深的体验和精辟的见解。
    我国有关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论述,最早见于《易经》。其实,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气功盛会,是三国时期,魏王曹操亲自召集当时所有著名气功师在宫中举行的一次气功表演会。在我国历史上热衷于气功而且修炼有素的职位最高的女性是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对气功研究卓有成效,造诣颇深,并有多部著作的女道士是晋代的魏华存。我国现存以养生为题材的著作,是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他撰写的著作有《养生论》。
  (作者为退休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