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七十感言  

□胡大一

    转眼间,我已走过了70个春秋。以往把老年定在65岁以后,我国甚至定在60岁以后,北京一些女医生55岁就退休了。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反过来说,活到70岁就是长寿了。
    但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分段,把70岁划为中年的开始。而且把慢性病防控的目标设定为25/25,即到2025年将慢性病所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下降25%,过早死亡的标准是70岁以前的死亡。我70岁的生日已经过了,没倒在70岁之前,也算是为25/25目标添了一片瓦。
    北京市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分别是男性超过81岁和女性超过84岁,但平均健康寿命分别仅是男性超过61岁和女性超过62岁;20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导致了自己的痛苦,成为家庭的拖累、社会的负担。我们不但要长寿,而且要活得健康,延长健康期望的寿命。
    因文革10年,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我母亲70岁才从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现为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岗位退休。她生前不仅追求老有所养,更追求老有所为。退休后,她又到社区医院坐诊了28年,一直工作到98岁生命的最后一刻。
    1965年,我在郑州通过高考到北京医学院上学。当时国家高教部部长是蒋南翔,他还兼清华大学校长。至今清华还记得他对大学生的期望——健康为人民工作50年。
    我的母亲一生工作了70年,90岁之后仍坚持每周出诊6天,无论春夏秋冬,出满勤,干满点儿。我至今已工作44年,离健康为人民工作50年的基本目标还差6年。
    我20岁时,亲身经历了为全世界点赞的一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即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了农村,与之相应的是农村的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50年后的今天,我又有幸在有生之年赶上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心话题依然是强基层和重预防。我计划与比我年轻的医生们为实现慢性病防控,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康复事业,拴住过度医疗这头“疯牛”,再次出发,开启一次新的长征:讲健康,重预防,走基层,扶民营。
    1976年6月23日,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忆走过的40年,我依然不忘初心,要为誓言奋斗不止。
    1966年7月16日,是我20岁的生日。在这一天,73岁的毛主席第四次横渡长江。他游完回到船上讲了一段话:“大风大浪并不可怕。人类就是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的。”他一生4次横渡长江,有两次的日期都是7月16日。“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70岁可能是我迎风破浪、事业前进的又一次启航。
    人生很短,我要抓紧时间干正确的事。什么是正确的事?我认为就是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需求尚未满足的事。母亲把话说得更直白易懂,她说:“人活着,要对别人有用,要多报效祖国。”而找到正确的事仅仅是开始,要把正确的事做成功,就要探索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按规律办事。同时要扎扎实实,真抓实干。
    我在和自己的学生们聚会时,总结出人生要义的4个字,即“悟道”和“务实”。我在哈密参加母亲先进事迹报告会期间,见到了刘剑书记和李永强司令员,我又总结出4个字:坚守和淡定。
    感悟人生,离不开谈幸福。什么是幸福呢?星云大师的定义是,能在心中寻找和平的人是最幸福的;能在众人中发挥热力的人是最智慧的。人生中,每一次的经验都是前进的基石;生命里,每一次的成败都是未来的借鉴。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是努力克服困难;获得快乐的最好办法,是真心给人快乐。
    (作者系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