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
“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的说法出自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原话是在谈到湿热病时说的:“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
此“面色苍者”,是指素体阴虚火旺者。患了湿热病,必须注意维护津液,用清凉剂到十分之六七即可。这个时候会出现“热减身寒”,不可认为是虚寒证而用温补剂。此因湿热之势虽然有所减弱,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犹如炉中之烟虽熄,其灰中仍有星星之火,若用温补剂,热势是会复燃的。
这句名言不但可用于湿热病,还可用于其他温热类疾病,如风温、暑温、秋燥等。这些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也会遇到“热减身寒”的状况。如果认为“热减身寒”就是病好了,可以补一补,患者用鸡、鸭、鱼、肉滋补,医家用人参、黄芪、附子、桂枝温补,就会使患者出现发热烦躁之苦,形成药复或食复之虞。
清代名医魏之琇在医案中提到的一个病案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表侄凌二官,年二十余……久之益觉憔瘦,状若癫狂,当食而怒,则啮齿折箸,不可遏抑。所服丸药,则人参养荣也。沉绵年许,其母问予。予曰:此余症未清,遽投温补所致。与甘露饮方,令服十余剂,遂痊。”
又如,清代名医许珊林曾治疗过一名湿温病患者,让患者服用大承气汤、增液汤、益胃汤等,热退、纳复。患者欲食用羊肉补身体,问别的医生。医生说:“病后胃气当复,羊肉最能补胃。”因此,患者恣意饱食羊肉,次日身又发热,舌苔厚浊。许珊林说:“湿热病初愈,以慎口味为第一要务。”(见《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那么,温病治疗到“热减身寒”时,应当怎样处置呢?喻嘉言在《寓意草·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中说:“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故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泻热之药,而治感后之虚热……仲景每用天水散以清虚热……”
喻嘉言所言,颇与温热病后补益吻合。患温病之后,只宜清补,切忌温补,清补即是养阴,而温补则是助气,“气有余便是火”,火更伤阴。故温热病“热减身寒”后,只宜清补,切忌用人参、白术、黄芪、附子等温热类药物补益。
温病大家王孟英对温病后之补体会颇多。他根据《黄帝内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说法,重视食物之补益。王孟英认为以食代药,“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服无弊”。他常以梨、甘蔗等甘凉之汁充液,养脏腑之阴。他称梨汁为天生甘露饮,称甘蔗汁为天生复脉汤,称西瓜汁为天生白虎汤。这些果汁在温病中应用尤多。他又以橄榄、生莱菔组成青龙白虎汤,治疗温病发热之咽痛等。
芦根、西瓜翠衣、鲜竹叶、鲜荷叶、莱菔、丝瓜络、海蜇、柿蒂等用来煮水,可起到健脾利水、和胃纳食、生津养肺、健脾消胀等作用。但对于气虚(甚至阳虚)感寒而发热的患者,在“热减身寒”之后,可以适当用一些温补剂或温热类食物。正如张仲景在桂枝汤后所说“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