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长路
葫芦最初是作为用具出现的,因为它的内部既干燥,又易于密闭,将粉碎过的药材放在其中具有防潮、闭光和保持药味儿不挥发等特点,故葫芦很早就成为一种药具。后来,葫芦逐渐成了古代“医药”的代名词。因葫芦的又名为“壶芦”,故“悬壶”就成了执业医生的自称。民俗中的迎春“悬葫芦”既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象征,又说明了人们早已对药与防病的关系有了较深的认识。
药葫芦的传说
相传,东汉的费长房看见一位卖药的老翁,身背葫芦游走四方,不仅治疗疾病效果好,自己还能从葫芦中走出来、走进去。于是,费长房就拜老者为师,后来他就成了一代名医。
据说,药王孙思邈与葫芦也有一段情缘,他在长安城行医时,买了一碗猪杂碎烩菜充饥,烩菜有一股腥腻味儿,他觉得很不舒服,便从背上取下药葫芦,往碗中倒入一些花椒、茴香、肉桂之类的药粉并搅匀,那碗烩菜就香气四溢了。店主人向他请教,他就以药葫芦相赠。自此,这家小店门口就挂上了披红挂彩的葫芦,并把孙思邈送的药物作为调料放入猪杂碎烩菜里。这道物美价廉的小吃很快轰动了长安城,并得名“葫芦头”,一直流传至今。
以上两则传说的真实性无法考究,其反映出的中医食疗思想、把中药作为调料的理念以及古人对中药科学贮藏的认识都是难能可贵的。
葫芦是清淡的果蔬
葫芦既是药又是食物,更是庭院中种植比较普遍的一种攀缘草本植物。葫芦味甘、淡,性平,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维生素C等,非常适宜作为蔬菜,寒热体质均可食之。食用方法方面,除烧菜外,还可榨汁饮用。有关研究表明,其具有利尿和轻微的致泻作用。据报道,有人用其治疗肝病黄疸腹水、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肾炎和心脏病水肿等,均有比较满意的疗效。患有上述疾病者,可按照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进行食疗。
葫芦还有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具有易种易活、管理程序简单的特点,比如扯棚上架,还有乘凉和观赏的效果,可作为庭院垂直绿化的优选品种。
葫芦是利水的良药
作为药用,主要是葫芦成熟而未老的果实。它具有利水、通淋之功效,对水肿、腹胀、黄疸、淋病等均有疗效。比如《饮膳正要》言其“主消水肿,益气”。《千金要方》言其“主消渴,恶疮,鼻中肉烂痛”。《日华子本草》言其“除烦,治心热,利小肠,润心肺,治石淋”。《滇南本草》言其“利水道,通淋,除心肺烦热”。《本草再新》言其“利水,治腹胀、黄疸”。《陆川本草》言其“润肺,治肺燥咳嗽”。
葫芦成熟后,果皮和种子也可入药,前者是治疗水肿、腹胀、痔漏下血的药物,可单味煎汤或配入复方中使用;外用将其烧成灰,还可治疗汤火灼伤。后者有治疗牙龈肿痛、齿根裸露、齿摇不固的作用,与牛膝同用,煎水含漱。
葫芦属于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是理气、活血、止痛、止咳、祛痰的药物,主要用于跌打损伤、腰腿痛、咳嗽气喘、肺痈咯血的治疗。此外,葫芦茶属于生长于南方的豆科灌木,是清热、利湿、消滞、杀虫的药物,主要用于感冒、咽痛、痢疾、肠炎、钩虫病、疥疮和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葫芦茶根是葫芦茶的地下根茎,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作为风热咳嗽、肺痈、黄疸等病的治疗用药。需要提醒读者的是,中药饮片中也有名称为“葫芦茶”“葫芦茶根”的情况,虽然以“葫芦”冠名,却与葫芦的科属、功效不一样,不可误用。(作者供职于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