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安琪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重视,尤其是认知障碍,已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认知障碍患者数量已超过5300万。认知障碍不仅会显著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日常生活能力,还会增加跌倒、吸入性肺炎和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的风险,从而加重原发性疾病的临床负担,给患者本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多方面压力。作为延伸医疗服务的重要形式,家庭病床服务正逐步为解决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人群的就医难题提供有效途径。
自2023年起,河南省老年医院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共将146例患者纳入评估范围,其中认知障碍患者83例,占56.8%,患者平均年龄为72岁。河南省老年医院将认知障碍评估作为家庭病床常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整体照护质量与保障患者安全具有积极意义。家庭病床服务对象中,高龄、长期卧床、慢性重症或终末期患者占比较高,此类人群因疾病本身、药物影响及心理状态等因素更易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依据老年综合评估(CGA)框架,将认知功能筛查量表(包括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内容纳入建床首次综合评定,建立个人档案,并与“五师”(医师、护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共管模式紧密结合,实施全过程、分阶段的评估管理策略,具体包括入院初评,轻度患者季度评估,中度患者月度评估,重度患者周度评估,以及病情变化时的即时评估。
在家庭病床管理过程中,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划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并在病历中予以标记。“五师”团队依据认知障碍评定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管床医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尽可能减少对认知功能有负面影响的药物。同时,上门服务的医务人员会加强对患者家属和照护者的健康指导,防止意外事件发生。通过系统评估,能够有效辨别“因认知障碍导致的康复配合度差”与“因肢体疼痛引起的不配合”。对中度及以上认知障碍患者,康复师会将复杂的康复动作分解为多个简单指令,配合图片、视频等方式反复演示,以提升康复训练的实际效果。
认知障碍评估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还有助于家属和照护者理解患者某些行为背后的认知根源。例如,躁动表现可能是认知障碍合并疼痛的反应,而不应简单归因为“抗拒照护”。基于评估结果,患者家属与照护者可采取个性化干预,如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调整卧位或减少环境中不良刺激,从而缓解患者不适,提升其在家庭病床期间的康复质量与生活舒适度。
需要强调的是,评估内容的设计应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量表,避免泛化或机械套用。参与评估的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系统培训,充分考虑患者的情绪、体力、评估环境及家属干扰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并在评估中注意沟通策略;对听力或语言能力较差的患者可借助手势、图片等辅助方式,提问时采用简单的日常用语、避免专业术语,同时综合患者家属及照护者的反馈信息进行整体判断。
认知障碍评估并不局限于所谓“老年痴呆”患者,家庭病床所服务的高龄、慢性重症、长期卧床人群均为适用对象。将认知障碍评估纳入家庭病床常规管理范围,体现了在关注患者“躯体健康”的同时,也加强对“精神健康”的重视,有助于早期识别潜在认知问题,使居家诊疗方案更具针对性,让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得到更安全、更高质量的照护,真正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延伸医疗服务理念。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老年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