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暴露后核心阻断策略

2025-09-0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乡医课堂 浏览:22658 次 

□周志强
儿童在放学途中被突然窜出的流浪犬咬伤小腿,年轻的父亲随即陷入慌乱……该场景背后潜藏着一种致命性人畜共患病——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唾液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一旦引发临床症状,致死率非常高。狂犬病是全球公认致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
狂犬病暴露后的应急处置,本质是与病毒扩散的时效“竞速”。只要严格遵循“伤口冲洗、消毒、免疫预防”三步走规范流程,即可有效阻断病毒侵袭,规避致死风险。
伤口规范冲洗
预防病毒侵入的物理屏障
伤口是狂犬病病毒侵入人体的核心途径,暴露后需要第一时间进行物理冲洗干预,此环节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前置措施。依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要求,选用不含香精、去污效能符合标准的普通肥皂水(或0.1%苯扎溴铵溶液等弱碱性清洗剂),搭配具备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如自来水、无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咬伤、抓伤部位的所有伤口(含伤口边缘及深部组织),持续冲洗时长不得少于15分钟。
在冲洗过程中,要保证水流具备一定的压力,以彻底冲刷伤口内部及边缘残留的动物唾液与病毒颗粒,最大限度减少病毒局部定植量。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指南》显示,仅通过及时、规范的伤口冲洗,可以让狂犬病病毒感染风险降低50%以上,为后续消毒与免疫预防争取关键时间窗口。
特别提醒:即使为表皮抓伤等轻微暴露,也需要严格执行上述冲洗标准,不能因“伤口表浅”而省略操作。
伤口专业消毒
筑牢病毒灭活的化学防线
物理冲洗完成后,需要立即开展伤口消毒,以进一步灭活残留的病毒,并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推荐使用0.5%聚维酮碘溶液(碘伏)、75%医用乙醇或其他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病毒灭活类皮肤黏膜消毒剂;操作时用无菌棉签蘸取消毒剂,均匀涂擦伤口表面及边缘,若伤口较深(如贯穿性咬伤),可以借助无菌注射器将消毒剂缓慢注入伤口深部进行浸润消毒,确保消毒范围覆盖全部伤口区域。同时,需要规避两类典型误区:一是严禁用无菌纱布过度包扎或涂抹药膏封闭伤口——因狂犬病病毒为严格厌氧菌,封闭的环境会为病毒增殖提供适宜条件,规范做法为保持伤口暴露(若伤口面积较大需要保护,可以采用透气性无菌纱布松散覆盖);二是杜绝烧灼伤口、涂敷草药、泥土填塞等民间“土方”——此类操作不仅无法灭活病毒,还可能破坏伤口正常组织结构,引发局部感染或组织坏死,反而加速病毒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增加后续处置难度。
免疫预防干预
启动机体抗病毒的终极防御
伤口冲洗与消毒完成后,需要立即前往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一般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犬伤门诊),启动“疫苗接种+必要时免疫球蛋白注射”的联合免疫预防方案,此为阻断病毒扩散的核心措施。
狂犬病疫苗接种:需要遵循“越早接种越好”的原则。狂犬病病毒侵入人体后,需要沿外周神经纤维向中枢神经系统移行。这个过程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及时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在病毒抵达中枢神经系统前,产生足量特异性中和抗体,从而阻断病毒复制与扩散。即使暴露时间超过24小时,仍然需要尽快启动预防接种程序,虽然此时接种抗体产生时效可能延迟,但是能降低发病率,不能因为“超时”而放弃疫苗接种。目前,我国推行的标准接种程序依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分为两类:一是“5针法”,即暴露当天、暴露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各接种1剂狂犬病疫苗;二是“2-1-1”四针法,即暴露当天在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疫苗,暴露后第7天、第21天再各接种1剂疫苗。这两类程序均需要完成全程疫苗接种,不能随意停止疫苗接种、提前终止或调整剂量,否则会导致抗体滴度不足,影响防护效果。
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若暴露级别判定为Ⅲ级(依据规范,包括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破损皮肤被动物唾液舔舐;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直接接触蝙蝠),或者伤口较深、出血量大,需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包括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该制剂属于外源性特异性中和抗体,可以直接中和伤口局部残留的病毒,为疫苗刺激机体产生主动免疫应答争取时间,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注射时需要严格遵循“伤口局部浸润注射为主、剩余剂量可以肌肉注射”的原则,确保制剂与伤口组织充分接触。
特别提醒:依据暴露分级标准,任何形式的皮肤破损(含肉眼不可见的微小划痕、擦伤)或黏膜(口腔、眼结膜等)接触动物唾液,均属于狂犬病暴露范畴,不能因为“致伤动物为家养”“动物外观健康”“伤口无出血”而心存侥幸,必须按规范完成伤口处置。
狂犬病暴露后的“伤口冲洗、消毒、免疫预防”流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抵御狂犬病毒的标准化防护体系。每一步操作的规范性,均直接影响病毒阻断效果,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此外,日常防控需要同步强化:避免主动接触陌生动物,尤其警惕表现出狂躁、畏光、流涎、攻击性行为等异常症状的动物;家养宠物需要按照规定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从源头降低传播风险。
总之,当面临狂犬病暴露风险时,需要保持冷静,严格遵循上述规范流程,科学处置伤口。及时干预、规范操作,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守护自身及家人健康。
(作者供职于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