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辨证治疗发热顽疾
2025-10-2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16302 次
□郭宏强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有时会使临床医生束手无策。
西医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之分:感染性发热,可以细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和少见的寄生虫、微生物等引起的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有免疫结缔组织病、肿瘤吸收热等。
中医认为,发热只是一种表象,而引起发热的病机则是千变万化的。笔者将几年来记录较详细的发热病例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
病例一
患者为女性,68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骨髓坏死。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达39摄氏度以上,使用抗菌药物等治疗效果不佳。主管医生打电话询问能否用安宫牛黄丸控制发热,我观察患者的舌苔照片,估计为寒湿蕴热,此非安宫牛黄丸可用之证,如用则冰伏,其寒湿会加重。
诊见:患者精神差,乏力,食欲差,大便干结,腹胀,面色苍白,体温高达39摄氏度,口干甚,小便频,身有瘀点,舌苔白厚腻、舌质淡红,脉沉涩。
辨证:阳虚湿滞、血虚血瘀。当务之急应去其寒湿疏通气机,使热无所依附,则发热自退。故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加鹿角胶以利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加当归以养血活血。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30克,黄芩12克,黄连3克,干姜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厚朴15克,茯苓20克,泽泻30克,桂枝15克,草果9克,藿香15克,鹿角胶12克,当归30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3次。
第二天随访,患者服药后大便通畅,未用退热药,体温最高38摄氏度。
二诊:患者精神好转,言语比以前有力,大便顺畅,腹胀较之前明显减轻,口干,小便不利但频数,色黄,腰酸痛,活动受限,双下肢浮肿,全身多处瘀斑,查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尺脉弱。
辨证:肾阴阳俱虚,虚火上炎,中气下陷。肾主骨生髓。患者腰疼不可转侧,故予以桂附地黄汤:去熟地(因有腹胀),峻补肾阴肾阳;龟甲,补任脉;鹿角胶,补督脉以治其本。患者腹胀,考虑为肾中火虚致使清气不升,中气下陷,故予以大剂黄芪补气升阳。
二诊方药:桂附地黄汤加减。黄芪90克,当归20克,生山药60克,山茱萸30克,茯苓15克,泽泻20克,肉桂6克,制附子12克,制龟甲30克,鹿角胶12克,生麦芽30克,五味子9克,怀牛膝20克,天冬15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3次。
按语:治病首先要使气机畅通,然后再补益,否则会越补越重。而用中成药时也需要先辨证,盲目用药会加重病情。
病例二
患者为女性,29岁,患难治性乳腺癌,乳腺局部有巨大肿块,化疗后3天出现高热40摄氏度,给予抗感染治疗却效果不佳。患者口干,淡而无味,进食后剑突下胀满,大便干结,发热前有寒战,平素畏寒,手脚冰凉。
诊见:舌质淡暗红、苔滑,右手脉弦细,左手脉沉涩。
辨证:肝脾不和、上热下寒,中焦痞塞、气滞血瘀。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柴胡25克,黄芩10克,桂枝15克,干姜15克,天花粉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20克,黄连3克,党参15克,当归30克,桃仁10克,代赭石30克,生姜5片。共7剂。水煎服,每天3次。
按语:两天后随访,主管医生诉患者服药后没有再出现发热症状。
病例三
患者为老年男性,79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8个周期后,间断性发热两周,最高体温38.7摄氏度,服用各种西药退热效果均欠佳。会诊时,患者口干严重,腹胀,排便困难(需要用开塞露),小便不利,需要插导尿管排尿。
诊见:舌质绛红无苔,中间焦黑,而且舌体颤动,双手脉躁急,有间歇。
辨证:热灼阴液、肝风内动。此证为温病学重症,进一步发展则可能转化为阴证,此即为阳极转阴。
方药:重用增液汤加减增液凉血,仿三甲复脉汤意重镇肝阳柔肝养肝,并轻用白虎汤清燥热。玄参30克,麦冬20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制龟甲30克,沙参30克,生山药30克,生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知母12克,生石膏30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3次。
按语:5天后随访,患者舌质已经不红,并生舌苔,舌体已经不颤,大便自行解出,体温也趋于正常。此证多见于素体阴虚患者长期发热出汗伤阴,稍有不慎会危及性命。此患者舌体颤动,脉间歇,已为肝风内动,再不养阴则会出现高热、抽搐等肝风大动之像,那时命即危矣。
病例四
患者为女性,一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在38.5摄氏度,继之咳嗽,咽痒,痰多、黄,逐渐变成白色黏稠痰,伴气喘,乏力,食欲差。静脉输注阿奇霉素、氨溴索,口服抗病毒口服液等效果不佳。
诊见:患者口干口苦,手心热,舌质淡红(因含服西地碘片,舌苔无法辨别),脉弦。
辨证:太阳与少阳合病,予以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加杏仁、厚朴降气平喘,加小剂生石膏清里郁热,加天花粉生津止咳。笔者叮嘱患者每天3次服药,服后半小时喝稀粥一碗以滋汗源。
方药:柴胡25克,黄芩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半夏12克,党参12克,杏仁10克,桔梗12克,炙甘草6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石膏15克,天花粉20克,生姜5片,枣3枚。共2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两剂药喝完后,患者出汗后顿觉身体轻松,咳嗽明显减轻,能够入睡。
二诊:患者轻微咳嗽,咳嗽时会引发胃气上逆,胸中微有不适,进食后剑突下堵,辨证为上热下寒,阻滞中焦,予以苓桂姜辛五味加半夏杏仁汤合半夏泻心汤,温肺化饮、降逆除痞;加代赭石,降肝逆,肝气不逆,则肺胃之气可下行。
二诊方药:茯苓30克,桂枝15克,干姜10克,细辛3克,杏仁9克,五味子9克,半夏20克,黄芩9克,黄连3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厚朴9克,代赭石30克,生姜5片,大枣3枚。共5剂。水煎服,每天1剂。
5剂服完后,患者诸症消失。
病例五
方某,男性,14岁,间断性发热2年有余,因发热已经休学2年。患者曾入住国内知名医院检查治疗,血常规及CRP(C反应蛋白)检查未见异常,进行血培养及骨髓检查均未见异常。鼻窦胸腹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及各种病毒抗体和免疫功能检测均未见异常,治疗后无缓解。患者经朋友介绍找我诊治,诉口苦口干,食欲差,近几天从上午10时左右开始体温升高,至午后可达39摄氏度,发热前有畏寒症状。
诊见: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有力。
辨证:少阳证已传阳明经,追问其发病时可曾感冒,其母代诉好像是受了外感。此病应为邪入太阳不解,传至少阳,因此患儿平时体质较好,一直处于正邪斗争状态,近段时间出现高热、口渴,脉弦中带洪意,已显阳明经证。故给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大剂生石膏清阳明,加生麦芽、神曲助消化,且能够助力柴胡疏利气机。
方药:柴胡25克,黄芩15克,半夏15克,天花粉20克,党参12克,炙甘草9克,生麦芽30克,神曲30克,生石膏50克,生姜6片,大枣5枚。共3剂。水煎服。每天服药三四次,3剂药2天服完。
按语:1剂药喝完后,患者已经不再发热,体温最高达37.1摄氏度。后续笔者以温胆汤善后,再次随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病例六
患者为老年人,胰腺癌,发热两三个月。该患者曾接受各种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均无效。患者口苦口干,发热从上午10时左右开始逐渐升高,至下午5时左右达到39摄氏度左右,发热前有畏寒、咳嗽、偶有黄痰、乏力等症状。
诊见:舌质红、苔白,脉弦数。
辨证:胆郁而刑金。
方药:小柴胡汤合苇茎汤加减。柴胡25克,黄芩15克,天花粉30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桃仁10克,薏苡仁60克,芦根30克,冬瓜子30克,桔梗12克,半夏20克,黄芪60克,当归15克,牡蛎30克,生姜20克,大枣15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3次。
按语:患者喝了3次药,第二天随访未再发热。
总结
上述病例包含了伤寒、温病及内伤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发热。这些只是近3年来笔者记录得较详细的病例资料,其实引起发热的病机还有很多。但是,从这些病例可以看出,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效如桴鼓。
笔者曾经有一次同时会诊两个发热患者,看完我说这两个患者的病都一样;主管医生却说不一样,一个是胰瘘,一个是肛瘘。我说都是湿热,都用三仁汤加减。这就是中医西医的不同,一个看病,一个看证。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