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
2025-09-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乡医课堂 浏览:19865 次
□张智民 苏 晨 赵晨莹
定义及机理
影像学表现为最大径≤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较肺实质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阴影,可以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最大径≤3厘米,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结节。
研究结果显示,高危人群中筛查发现的肺结节有96.4%可能是良性病变,只有少数人最终被诊断为肺癌。良性孤立性肺结节大多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留下的残留疤痕,少数由活动性感染所致。其他原因包括良性肺肿瘤、囊肿、肺血管异常、类风湿关节炎或结节病引起的肺部炎症、黏液嵌塞或肺内包裹性积液。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最常见于原发性肺癌,其次是单发性转移,即从其他器官扩散至肺部。除了原发性肿瘤及转移瘤外,长时间接触煤尘或矿物粉尘(二氧化硅或铍),以及血液中混入细菌的血块,也可表现为肺部多发性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
分 类
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病灶大小分类:为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将肺结节中最大径≤5毫米,定义为微小结节;最大径5毫米~10毫米,定义为小结节;10毫米~30毫米,定义为肺结节。结节大小与恶性概率明显相关。
密度分类: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实性肺结节: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亚实性肺结节: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称为亚实性肺结节,其中磨玻璃病变指CT(计算机层析成像)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内密度增高影,但是病变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亚实性肺结节中包括纯磨玻璃结节(pGGN)、磨玻璃密度和实性密度均有的混杂性结节(mGGN),后者也称部分实性结节。如果磨玻璃病灶内不含有实性成分,称为pGGN;如含有实性成分,则称为mGGN。
早期诊断难易程度分类:“难定性肺结节”是指无法通过非手术活检明确诊断,且高度怀疑早期肺癌的肺结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概述
1.肺结节是肺部疾病患者普遍的临床表现。
2.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的,少数会癌变。
3.尽早诊断,排除恶性,对治疗和预后非常有帮助。
症状体征
肺结节的临床表现因其性质、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多数小结节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患者可能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随着结节的增大或恶性变,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咯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结节侵犯胸膜或胸壁,还可能引起胸痛或胸腔积液。恶性肺结节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乏力等。
咳嗽:有些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咳嗽,可能是刺激性干咳或伴有痰液。
咯痰: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咯出黄色或绿色脓性痰,有时可能带血丝。
胸痛:当结节累及胸膜或胸壁时,会引起胸痛,咳嗽和深呼吸时可能加重。
呼吸困难:特别是当结节较大或位于气道附近时,可能导致气流受限,使患者感到呼吸困难。
低热:结核性肺结节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一般在下午体温会升高,但是很少超过39摄氏度。
咯血:如果结节侵蚀肺部血管,可能会引起咯血。
其他症状:包括体重下降、盗汗、声音嘶哑等。
此外,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肺结节检出率逐年提升。肺结节这一诊断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一部分患者出现心情抑郁、紧张焦虑、失眠多梦、乏力气短等表现。
临床检查
胸部X线检查:这是基本的肺部检查方法,能够发现较大的肺结节,但对<1厘米的结节检出率较低。
胸部CT扫描:CT扫描是目前诊断肺结节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高分辨率CT能够清晰显示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鉴别结节的良性或恶性具有重要意义。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这是一种功能成像技术,能够通过检测结节的代谢活性来辅助判断其良性或恶性。
磁共振成像(MRI):虽然MRI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少,但是对于碘过敏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MRI可作为一种替代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免疫相关指标、细胞因子等检查。肿瘤标志物(Pro-GRP、CEA、SCC、CYFRA21-1等)检查对肺癌具有一定鉴别能力,但对肺结节特异性不高。
病理学检查:对于疑似恶性肺结节,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活检,可以获取结节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从而明确结节的性质。非手术活检包括胸腔镜检查、气管镜检查、纵隔镜检查和经胸壁肺穿刺检查,是诊断肺部肿瘤的常用方法。
报告解读
可以对肺结节的外观进行评估(或称“以貌取人”)和探查内涵(或称“注重内涵”)两个角度判断肺结节的良性或恶性,包括结节大小、形态、边缘及瘤-肺界面、内部结构特征等。
结节大小:肺结节体积与恶性概率呈正相关,但是肺结节大小的变化对磨玻璃结节的定性价值有限。因此,需要结合结节的形态及密度改变来鉴别诊断良性或恶性。
结节形态:大多数良性肺结节的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与恶性实性结节相比,恶性亚实性结节出现不规则形态的比例较高。
结节边缘:恶性肺结节多呈分叶状,或有毛刺征(或称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常提示恶性可能;良性肺结节多数无分叶,边缘可有尖角或纤维条索等。
结节-肺界面:恶性肺结节边缘多清楚但不光整,结节-肺界面毛糙甚至有毛刺;炎性肺结节边缘多模糊,而良性非炎性肺结节边缘多清楚整齐甚至光滑。
内部结构特征:密度。密度均匀的pGGN,尤其是<5毫米的pGGN常提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密度不均匀的mGGN,实性成分超过50%常提示恶性可能性大,多为微浸润腺癌(MIA)或浸润性腺癌(IA),但也有报道MIA或IA也可表现为pGGN;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GGN)大多数为恶性,或有向恶性发展的倾向,其平均CT值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密度升高则恶性概率也随之增加,但pGGN的CT值可能与病理浸润程度无关,需要结合结节大小及其形态变化综合判断。
结构。支气管截断伴局部管壁增厚,或截断的支气管管腔不规则,则恶性可能性大。为了更加准确评估结节病灶内及周边与血管的关系,可以采取CT增强扫描,将≤1毫米层厚的CT扫描图像经计算机进行分析、重建,结节血管征的出现有助于结节的定性。
观察与治疗
定期CT检查:对于初次发现的肺结节,若其直径≤8毫米,则应根据结节的性质和大小定期进行CT检查,并根据是否存在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相应调整检查的周期,密切观察影像学变化,尽快准确判断肺结节的性质,以便及时进行后续处理和治疗。
手术治疗:目前对于恶性肺结节,外科切除仍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为临床首选术式,其优势在于愈合快、疼痛轻、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切除的方式根据结节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区分,可分为肺叶、肺段、肺楔形这3种切除术。对于10毫米~30毫米的肺结节,如果高度怀疑为恶性,在无明显禁忌证的情况下,一般可以选择外科手术来切除局部病理组织,但是手术并未改变人体的整体内环境,仍无法有效预防术后复发,以及多发性病灶的彻底清除。
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消融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冷冻消融,这些技术主要在CT引导下完成。消融术治疗肺结节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以及可重复性强等优点,适用于高龄老年人、肺部有基础疾病者、肺功能不佳者、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手术或存在多发性病灶者,是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患者的补充治疗手段。
在应用消融技术治疗时,要重点关注结节的位置:若消融位置过深,且结节靠近肺门、大血管或支气管,可能引发危险;若消融位置过浅,且结节临近胸膜,则可能导致支气管胸膜瘘,还可能出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存在上述情况的结节,并不适合采用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