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娜
夜幕低垂,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心境障碍二科病区,大科主任奈效祯办公室的灯光依旧明亮。自晨光微曦时,步履匆匆踏入病区,到夜色渐浓时,奈效祯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小时,脚下的步数早已突破一万步。即便如此,办公桌上堆叠的病历、待梳理的诊疗方案,仍让他无法停下手头工作。
作为掌管着成瘾医学科、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等5个病区的大科主任,奈效祯每天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诸如每周要进行2次司法鉴定、坐5次门诊,还要带教查房、进行疑难病例会诊等工作,把他的日程表填得满满当当。
对奈效祯而言,从1992年选择穿上白大褂那天起,就养成了“当日事当日毕”的习惯。33年的奔忙,守心中之诺言、扛肩上之责任,奈效祯始终如此。他把一步步走得扎实,步步烙印着一个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执着。
注重细节,抽丝剥茧寻真相
心境障碍二科西区病区为无陪护封闭管理模式病房,主要收治女性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复杂难辨,考验着医生的医术和对细节的捕捉能力。
3个月前,一位66岁的患者来医院就诊。患者4年前出现躯体不适、入睡困难,先出现右下腹部疼痛、大便干燥呈球状,后出现头晕、走路有踩棉花感。患者先后到多家医院治疗,疗效不佳,已出现视物模糊、手脚发麻等症状,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检查、腹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增强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2023年,患者在当地精神专科医院被诊断为“焦虑抑郁”,服药后睡眠有所改善,但是反复跟家人诉说头晕、腹痛、手脚发麻等不适。奈效祯与患者详细沟通后,诊断其为“躯体形式障碍”。这种疾病的特殊表现就是以身体部位疼痛、酸麻等不适,伴有焦虑、睡眠障碍等。奈效祯为患者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康复出院。
奈效祯说:“在诊断中注重细节很重要,医生要认清症状,把每个环节都考虑清楚。一些疑难精神疾病的原因是大脑神经递质紊乱。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不少患者康复出院后,不遵照医嘱服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
温暖呵护,为孩子驱散阴霾
在日常坐诊中,奈效祯发现,初中生、高中生就诊率逐年上升。多数孩子不愿意上学,跟父母对抗,沉迷于游戏中,甚至有些孩子用小刀划伤自己。
2022年,初二学生淇哲(化名)的就诊经历,让奈效祯至今印象深刻。一次因迟到被老师批评后,淇哲突然变得格外敏感。同学聚在一起说话,淇哲就怀疑同学在议论自己。淇哲被这种“被针对”的感觉吞噬着,甚至整夜睡不着觉,渐渐出现耳鸣等症状,甚至产生“活着没意思”的念头。淇哲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与任何人交流,后来出现情绪暴躁、把自己的胳膊划伤,以及打骂父母、砸东西等。
奈效祯接诊后,了解了淇哲跟同学的关系,评估有没有冲突等情况,认为淇哲只是情绪问题。奈效祯用小剂量的舍曲林为淇哲治疗焦虑;同时,教淇哲正确认识情绪问题,并拿来传统文化方面的励志书籍,鼓励淇哲阅读并写出感悟。治疗1周后,淇哲的病情好转;1个月后,淇哲康复出院。淇哲在家又坚持巩固服药3个月。奈效祯在回访中从淇哲的爸爸口中得知,淇哲不仅变得孝顺,还努力学习。
还有不少与淇哲情况类似的青少年。奈效祯有时会心疼地拉着孩子的手问:“你划伤胳膊、手腕,这样做不痛吗?”孩子往往会捂着手腕上的伤痕说:“我疼,但是这种疼比起心里的难受要舒服点儿。划一下,疼痛瞬间的刺激,让心里反而不难受了。”
“青少年这种伤害自我的情绪压力释放方法,让家长无法接受。”33年的临床经验,让奈晓祯对青少年问题有着更深的理解。在奈晓祯看来,孩子并非真的有病,而是在这个年龄阶段,自我独立意识觉醒,与家长、学校观念冲突造成的情绪问题:孩子的压力及焦虑情绪持续积累,没有合适的释放渠道。
治病治心,在共情中获得信任
38岁的郑州患者丽婷(化名),20年前出现精神失常,常凭空听到有人命令她去喝药的说话声音,自言自语。丽婷曾两次自杀未遂,被家人带到某精神病医院治疗,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丽婷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好转,但是因未能按时服药,病情时好时坏。
3个月前,丽婷病情加重,无故哭闹、乱发脾气,家人带丽婷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奈效祯接诊后发现,患者说话口齿不清,答非所问,并且不配合治疗。奈效祯询问家属得知,患者发病前说话清楚,口齿不清是近几年开始并逐渐加重的。奈效祯诊断患者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双侧后脑室后角张大,考虑囊肿可能。CT检查结果证实了奈效祯的判断,让患者转诊到综合医院进一步治疗。
“除了专业的治疗,更多的时候是做一个安慰者。在共情、理解和接纳中获得信任,进而找到致病因素。”奈效祯坦言,精神疾病不易治愈且易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药物只是控制了疾病的症状,当遇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时,有可能复发。
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定位是精神错乱、灵魂扭曲、让人恐惧和不安等,也导致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有羞耻感,不愿意到医院求助。奈效祯呼吁,希望大家能够把精神疾病当成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用包容和理解的眼光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
医道精微,惟怀敬畏,方不负性命相托。奈效祯注重团队文化建设,以提高疗效为核心,以关心团队成员成长为基础,凝心聚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面对“口碑”外扬,奈效祯视之如履薄冰。在他看来,这并非追逐虚名,而是源于无数个日夜守护生命时的寸心所系,是用药时的谨慎,是诊室里一句耐心的解答,更是诊疗决策时对患者福祉的权衡。此“名”无形,却凝聚着众多患者的信任。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本文由杨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