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康宁”融合 打造健康港湾
2025-08-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中医要闻 浏览:24190 次本报记者 常俊伟 通讯员 曹 培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获嘉县中医院医养康宁中心以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为根基,创造性融合医疗、养老、康复、安宁服务,打造出独具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守护新模式,为县域及周边地区老年人、残障人士及慢性病患者提供了高品质、一站式的健康养老解决方案,树立了中医药深度融入健康养老服务的新标杆。
破界融合:“医养康宁”新范式
服务边界大拓展
获嘉县中医院医养康宁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2022年的医养中心。经过3年多的运营,该中心积累了丰富的医养结合经验。升级后,该中心在全国率先探索“医养康宁”融合,标志着服务从“结合”迈向更高层次的“融合”。该中心服务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养老范畴,年龄范围从14岁到96岁,尤其惠及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术后康复者、慢性病患者、残障人士及需要安宁疗护的临终老人。该中心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拥有140张精心设计的床位,30余名专业医务人员组成的团队提供24小时守护,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服务超过2000人次。
中医赋能:特色疗法贯穿全程
数据见证成效
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中医“整体观”和“治未病”理念深度融入“医养康宁”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特色疗法成效显著。
78岁的李某因中风导致左侧偏瘫,入住时生活无法自理。医养康宁中心中医康复团队为其制定了包括个性化功能训练的综合方案。坚持3个月后,李某已能依靠助行器独立行走,左手抓握能力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评分(ADL)提升了45%。中心运用中医康复技术(如针灸,推拿等)干预的慢性疼痛、骨关节病及卒中后遗症患者,有效缓解率在85%以上,功能改善率超70%。现代理疗设备与中医药传统技术相辅相成,为康复提速增效。
面对晚期肿瘤患者张奶奶的癌性疼痛和焦虑,安宁疗护团队除规范化使用镇痛药物外,创新性地引入艾灸、耳穴压豆、个性化中药茶饮及中医情志护理。张奶奶的疼痛评分(NRS)从7分~8分稳定控制在3分以下,情绪明显舒缓。
医养康宁中心是全国为数不多将中医药适宜技术(如艾灸、穴位按摩、中药熨敷、情志调摄)深度融入安宁疗护流程的机构。超过90%接受安宁疗护的老年患者,其不适症状(疼痛、呼吸困难、焦虑等)得到有效控制,生命尊严得到充分维护。
认知症专区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设计了融合中医智慧的日程。每日清晨在安全庭院进行“接地气”的户外散步,上午练习简化版八段锦调和气血,下午则结合二十四节气进行手工活动,如中药香囊制作、五谷贴画等。
精细服务:筑牢中医药特色照护网
“一人一策”见真章
医养康宁中心以精准评估和个性化方案为核心,构建无缝衔接的闭环。
专业团队依据国标及中医体质辨识,对每位入住者进行全面评估,累计制定个性化中医健康管理档案及护理计划2000余份。计划不仅涵盖生活照料细节(如翻身、叩背频次),更包含中医体质调理建议(如药膳推荐)、慢性病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及个性化康复目标。
医养康宁中心以获嘉县中医院为强大后盾,实现“院内转诊零距离”。该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处理院内老人突发急症(如心绞痛、卒中先兆)30余例,其中15例需要紧急转住院治疗者均在10分钟内完成转运与接诊。轻症则直接在中心按门诊流程处理,中医师床边诊疗、中药房快速配药、护理团队熟练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如耳针、刮痧),让患者足不出“中心”即可享受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在专业营养师和中医师共同指导下,医养康宁中心的每周食谱融合“药食同源”理念,做到营养均衡与体质调理兼顾。针对60余位失能患者,护理员提供耐心细致的辅助进食服务。康复大厅、多功能厅定期开展中医养生讲座、经络拍打操、传统戏曲欣赏等活动,丰富了长者的精神文化生活。
环境营造:中医美学浸润
适老细节暖心
病房设计采用“天人合一”“恬淡虚无”理念,自然采光充足率100%,通风系统保障空气清新,整体采用柔和舒缓的色彩搭配(如米白、浅木色、淡绿)。每间房标配中医药特色护理床(方便体位调节与艾灸等操作)、无障碍设施及一键呼叫系统,安全与舒适并重。认知症专区更设有怀旧角与安全漫步路径。
获嘉县中医院医养康宁中心,以“医养康宁”模式为旗帜,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创造性融入健康养老服务的全链条、全周期,为探索具有的高质量健康养老服务提供了“获嘉样本”,有力推动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