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肺上叶结节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要点

2025-08-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天使之声 浏览:19103 次 

□李英爽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非化脓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体内形成抗血细胞抗体、抗核抗体等针对各种组织成分的自身抗体所引发。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较高水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口腔溃疡、脱发等。症状呈现多样化特点,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治疗,并且进行个体化处理。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病情与药物副作用。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以预防感染。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通常采用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方案。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戒烟、适度锻炼、保持营养均衡,并谨慎使用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若未及时接受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狼疮脑病、心包炎等并发症,这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甚至可能引发狼疮危象等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若能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肺结节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最大径≤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相较于肺实质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阴影。大部分肺结节(超过95%)为良性。约5%的肺结节被考虑为恶性,也就是早期肺癌。当肺结节患者出现咯血症状,且对肺部疾病的预后情况不确定,再加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复发作,需要长期依靠药物进行控制时,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在手术前后,护理人员均需要给予患者精心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例分析

   一位67岁的女性患者,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已6年。疾病发作时,会出现发热及远端关节疼痛的症状。目前,患者通过口服“甲氨蝶呤10毫克,每周一次;托法替布5毫克,每日一次;羟氯喹0.3克,每日一次;地塞米松2.5毫克,每日一次”来控制病情。
    2年前,患者进行胸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右肺尖存在磨玻璃结节,当时未进行特殊处理。平时,患者有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前不久,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并伴有胸闷。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患者来到我院就诊。我院以“右肺上叶结节合并咯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将其收治入院。
    患者入院后,完善了相关检查,诊断明确,随后拟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经胸腔镜右肺上叶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病灶为腺癌,遂进行“经胸腔镜右肺上叶癌根治术”,并清扫了淋巴结。术后,患者未再出现咯血症状。
    术后第三天,患者因受凉出现发热、流涕、间断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等症状,体温最高达到39摄氏度。完善病毒核酸检测及支原体检测后,排除了特殊感染的可能。护理人员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及对症处理。
    经过治疗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后,患者体温逐渐平稳,流涕、间断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等症状逐渐好转。采用NRS(疼痛数字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评分最高为2分,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患者的焦虑、恐惧较之前有所减轻。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要点
    1.减少窒息风险。患者有少量咯血、咳痰症状,护理人员应先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意识模糊、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情况,同时鼓励患者及时咳痰,同时准备好负压吸引装置,必要时吸出口腔及呼吸道内的痰液,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给予患者每分钟3升的低流量吸氧,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咯血时暂时禁食禁水,咯血停止后,为患者提供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例如瘦肉、鱼类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避免让患者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从而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
    2.出血加重的风险防范。确保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可采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严格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以减少出血量。严密观察并记录咯血的时间、颜色、量及性质。
    3.心理护理。该患者由于不了解咯血原因且担心预后不佳,从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的缘由,向患者开展疾病知识宣教,避免其过度紧张和焦虑。同时,给予心理安慰,缓解其不良情绪。此外,护理人员还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术后护理要点
    1.预防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肺部手术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会加剧免疫系统紊乱,降低患者的抵抗力。因此,预防感染是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术后第三天,患者因受凉出现流涕、间断咳嗽症状,还伴有咳白色泡沫痰,体温最高达到39摄氏度,遂完善相关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偏高,为17.62×109/升;中性粒细胞偏高,为97.1%;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为10.430毫克/分升;血沉偏高,为123.6毫米/小时,排除了特殊感染的可能。
    护理人员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使用双黄连、复方甲氧那明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进行对症处理。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为其提供清淡饮食,并确保患者每日饮水量在1500毫升~2000毫升之间。鼓励患者咳嗽,协助其叩背,以促进痰液及时咳出,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从而预防肺部感染。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并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避免人员探视,减少人员流动,要求患者家属探视时佩戴口罩。
    经过治疗及护理干预,患者的体温逐渐趋于稳定,不适症状有所改善。
    2.低效型呼吸形态的护理。患者接受肺部手术后,肺组织受到损伤,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手术切口疼痛,这些因素影响了患者的呼吸和咳嗽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胸闷、气短症状。
    护理人员遵照医嘱为患者提供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设定为2升/分钟~3升/分钟。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咳嗽,及时将痰液咳出,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以此提高氧气摄入量,增强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术后第二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配合使用呼吸训练器,以改善呼吸功能。在此期间,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监测血氧情况,从而了解患者的呼吸功能状态,及时纠正缺氧状况。
    通过开展健康宣教,并引导患者配合呼吸训练,患者的自主呼吸变得更为通畅,胸闷、气短等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3.疼痛护理。肺部手术完成后,患者的手术切口会产生疼痛感。同时,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四肢关节部位,患者还出现了酸痛症状。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遵照医嘱使用0.9%的氯化钠100毫升+氟比洛芬酯50毫克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该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起到镇痛效果。在用药期间,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查看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心悸等情况。同时,向患者开展药物知识宣教,讲解积极止痛的必要性,并关注用药后的止痛效果。
    患者用药后,疼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且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4.预防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肺部手术后,患者的抵抗力有所下降,原有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症状存在加重的风险。目前,患者颜面部呈现轻微发红、干燥的状态,表面伴有皮屑;皮肤较为粗糙,四肢有散在点状红疹。患者自述有轻微瘙痒感。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务必保持口腔清洁,早晚用餐后及时漱口,以防口腔干燥。患者家属需每日使用温水为患者冲洗或擦拭身体,切勿使用碱性肥皂,冲洗后可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同时,要防止患者搔抓皮肤,避免皮肤受损。此外,应让患者避免暴露在紫外线下,严格做好防晒措施。外出检查时,患者需穿长袖衣物、戴宽檐帽和墨镜,避免阳光直射。
    患者住院期间,颜面部及四肢皮肤有轻微脱屑情况,但未发生口腔溃疡等皮肤及黏膜受损情况。
    5.营养护理。患者术后机体消耗较大,营养摄入较少,且受麻醉药物影响,胃肠道蠕动功能受限,存在营养失调的风险。在饮食护理方面,需注重营养搭配,保证营养均衡,摄入丰富、易于消化的低盐、优质蛋白食物,同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尽量减少食用或不食用光敏性食物,如无花果、香菜、芹菜等。
    术后当天,可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以促进消化;术后第一天,可协助患者下床进行适量活动,增强胃肠蠕动。
    经过精心护理,患者术后未发生营养失调。
    6.心理护理。该患者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已6年,发现肺部结节已2年。长期以来,患者反复出现皮肤红斑、皮屑及瘙痒症状,还伴有四肢关节疼痛,需要长期口服药物进行控制。同时,患者担心肺部结节发生不良变化,长期处于恐惧与焦虑中,这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让其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并掌握应对方法,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调控情绪。通过一对一交流,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以缓解其焦虑情绪,减轻因疾病带来的心理负担。运用正念减压疗法,引导患者不对自身的情绪或想法进行好坏评判,而是接纳它们的存在。让患者通过关注呼吸、身体感觉或周围环境,学会接纳自身的不完美,进而帮助其找到内心的平静。
    在未接受心理干预之前,患者处于消极、焦虑状态。在接受积极心理暗示和正念减压疗法后,患者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疾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开始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不再一味逃避、压抑。
    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进行电话随访,得知患者情绪稳定,负面情绪相较于住院前明显改善。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胸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