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条文解析(二)

2025-08-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6548 次 


□牛凤景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选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第二个条文。
今译
患了太阳病,伴随发热、汗出、怕风、脉浮缓而不紧张,名叫太阳中风证。
提要
自此以下条文,凡称太阳中风,包括发热、汗出、脉缓。其中以汗出为主症。本条脉证作为太阳中风病的诊断标准。
选注
柯韵伯曰:风为阳邪,风中太阳,两阳相搏,而阴气衰少,阳浮故热自发,阴弱故汗自出,中风恶风,类相感也。风性散漫,脉应其象,故浮而缓。若太阳初受病,便见如此脉证,即可定其名为中风而非伤寒矣。
汪琥曰:脉缓,当作浮缓看。浮为太阳病脉,缓是中风脉。
这个条文是张仲景对太阳中风证基础的定义。它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太阳中风证的主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病位与病性 太阳病首先指明了疾病发生的部位在太阳经,也就是人体的肌表。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外邪侵袭人体,太阳经首当其冲,正气奋起抗邪于表,就形成了太阳病。
太阳病的总体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本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太阳病的不同类型。
核心症状 发热,是正气奋起抗邪于肌表的反应。风邪袭表,卫气与之相争,故见发热。汗出,是太阳中风证区别于太阳伤寒证的关键特征。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伤卫,导致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卫气被风邪所扰,失去其固密肌表、控制汗孔开阖的功能,导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汗出。恶风,指病人怕风的感觉。风吹到身上会感觉不适或加重寒冷感。一方面,卫气被风邪所伤,其温煦和卫外的功能减弱,肌表失去温煦和保护;另一方面,因有汗出,肌腠疏松,风邪更易乘虚而入,扰动卫气,故特别怕风。恶风常与恶寒并见(恶寒轻,恶风明显),但本条强调“恶风”更突出风邪为患的特点。脉缓,指脉搏松弛的状态。汗出导致营阴外泄,脉道失去充盈;同时,卫气外浮与邪抗争,脉管弛张。汗出营弱,脉道松弛,故脉象表现为“缓”。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缓”是相对于伤寒“紧脉”的一种描述,指脉管张力不高、不够紧张,并不一定等同于后世脉学中“一息四至”的缓脉(虽然常伴随),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营阴外泄、肌腠疏松的状态。
病名与病机 “中风”在此处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指外感风邪侵袭肌表所导致的一种太阳表证。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中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切勿混淆。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和。风邪袭表是外因,风性开泄。卫强营弱是内在病理状态。“卫强”并非指卫气真正强盛,而是指卫气受风邪所扰,浮盛于外(外浮),与邪抗争(发热),同时其卫外的功能失常(汗出、恶风);“营弱”指营阴因汗出而外泄、相对不足。卫气不能正常固外,营阴不能正常内守,两者协调关系被风邪破坏。
临床意义
本条文是辨识太阳中风证的纲领性条文。临床见到外感初起,具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四大主症,即可基本诊断为太阳中风证。
它确立了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和),为治疗(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代表方为桂枝汤)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汗出和脉缓是区别于太阳伤寒的关键鉴别点。
这个条文精准地定义了太阳中风证:当外感病发生在太阳经层面,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4个特征时,其病因为风邪侵袭,病机本质为风邪袭表,导致卫气外浮与邪抗争而发热,卫外失司而汗出恶风,营阴外泄而脉缓,即营卫不和的状态,这种证候就命名为中风。它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中太阳病篇2个基本表证类型(中风、伤寒)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作者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