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探析
2025-08-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21409 次
□郑学农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典型症状与伴随症状,前者有眼干、口干、咽喉干燥、皮肤湿润度降低、生殖器官干燥及关节疼痛等,后者则可能出现咳嗽、呼吸困难、乏力、食欲减退等情况。该病症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现代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描述,从中医视角来看,大致可归属于阴津亏虚、燥热内蕴,进而波及肺经的范畴,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肺系孔窍缺乏津液滋养。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与人体免疫功能系统紊乱相关,提示病位较深,治疗难度较大。在临床实践中,干燥综合征较为常见。
现代医学多将其归为类风湿相关的难治性疾病,这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用药:一方面,易让人将其视为边缘性难治疾病,从而动摇治愈的信心;另一方面,若固守滋阴清热的传统治则而缺乏突破,容易导致患者长期服药却难以见效。然而,不寻求突破便难以找到出路。西医治疗此类疾病,多采用毒性药物缓解部分症状或使用激素等治疗方法,尚未有根本性调理方案,因此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期,一位患者在笔者调整诊疗思路后取得了显著疗效,其眼干、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明显改善,基本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这一案例颇具启发性意义,促使笔者决心记录整个诊疗过程中思路的转变与突破。
该患者此前一直接受中医药治疗,患者对疾病的难治性有充分认知,态度积极,按时复诊。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治疗并未取得明显的进展。为了不辜负患者的信任,笔者决定调整治疗思路。联想到既往“治气不效则改治血,多获奇效”的经验,笔者思考能否通过活血法实现燮理阴阳的目标。从中医辨证来看,尽管患者未表现出明显的瘀血体征,但是基于气血分属阴阳两面的理论,依据排中律,病位若非在气便可能在血,且不排除存在难以察觉的潜在因素。基于这一思路,笔者最终选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思路调整很快带来转机,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超越以往治疗的效果:患者眼干、口干症状解除,皮肤干燥状况改善,伴随症状也逐渐消失。
由此案例可见,对于一切与免疫相关的疾病,若常规治疗未能迅速见效,便应及时调整思路。在基层临床实践中,虽然缺乏高、精、尖的研究条件与实验设备,但是此类临床探索本身便是极具价值的研究。
古人云:“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无论西医对疾病如何命名,无论其被归为何种边缘性疾病,只要坚守中医思维,辨证施治往往有意外收获。
(作者供职于延津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