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二十九龙胆泻肝丸
2025-08-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20851 次
□李爱军
现代社会,年轻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长期存在熬夜、频繁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使肝脏负担过重,进而引发体内肝胆湿热、气机运行失调,出现腹胀、大便不爽、肝火旺盛、湿热下注等症状,下焦湿热还可能引起外阴部瘙痒、皮疹等问题。
龙胆泻肝丸是“清肝胆、利湿热”的经典方剂。其药物成分中的龙胆、黄芩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清肝利胆的作用,不仅能有效缓解肝胆湿热引起的各种症状,还能改善肝脏功能,促进体内湿热排出,从而使身体恢复阴阳平衡状态。
方剂溯源
龙胆泻肝丸来源于清代医学家汪昂《医方集解》中的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的雏形可追溯至金元时期,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其所著《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中均有记载,最初以汤剂形式出现,主治肝胆实火和下焦湿热。历代医学家对该方剂多次进行加减化裁,足见其临床使用价值。
清代医学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对原方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正式命名为龙胆泻肝汤,进一步明确了其“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使其得以流传下来。
从汤剂到丸剂,跨越数百年,从李东垣的初创到汪昂的改良,再到现代对其安全性的规范,龙胆泻肝丸凭借“泻肝而不伤正,利湿而不伤阴”的特点,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传承与发展,至今在现代临床上仍有着广泛的应用。
成分解读
龙胆泻肝丸的药物成分包括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制)、生地和甘草(炙)等中药。
君药 龙胆,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肝胆之火。
臣药 黄芩,味苦、性寒,可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栀子,味苦、性寒,可清热利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二药配伍,以助君药清热除湿之功。
佐药 车前子,味甘、性微寒,能渗湿止泻、利尿通淋;泽泻,味甘、性寒,能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木通,味苦、性寒,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当归,味甘辛、性温,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生地,味甘、性寒,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柴胡,味苦辛、性微寒,能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六药配伍,既清热利湿,导湿热下行,又养血滋阴、疏肝理气,以防苦燥伤阴。
使药 甘草,味甘、性平,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以上诸药配伍,清利并行,泻中有补,降中寓升,共奏疏肝利胆、清热除湿之功。
功能主治
龙胆泻肝丸具有“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等。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龙胆泻肝丸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过敏、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以及过敏反应等有抑制作用;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组织水肿;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还有保肝、利胆作用,对更年期综合征、痛风有辅助治疗作用。
现代应用 在临床应用中,龙胆泻肝丸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在皮肤科,龙胆泻肝丸常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湿疹、痤疮、脂溢性皮炎等属于肝胆湿热证者;在妇科,龙胆泻肝丸可治疗带下病、前庭大腺炎等;在男科,龙胆泻肝丸对阴囊潮湿、前列腺炎等有一定作用;在五官科,龙胆泻肝丸可用于中耳炎、急性结膜炎等。
用药指南
龙胆泻肝丸为黄褐色的大蜜丸,味苦、微甜。
剂型选择 目前,市面上的龙胆泻肝丸有传统的丸剂(大蜜丸、水丸和浓缩丸)、片剂、颗粒剂、口服液等剂型。大蜜丸药性缓和,适合需要长期调理的患者;水丸溶解快,易保存;浓缩丸高度浓缩,剂量准确;片剂质量稳定,携带方便;颗粒剂吸收快,显效迅速;口服液服用剂量小,起效快。
用法用量 口服龙胆泻肝丸,宜用温开水送服。具体用量为:大蜜丸每次1丸~2丸,每天2次;水丸每次3克~6克,每天2次;浓缩丸每次8丸,每天3次;片剂每次4片~6片,每天2次~3次;颗粒剂每次6克,每天2次;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天3次。
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禁忌证 患者服药期间,忌烟酒,不要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龙胆泻肝丸过敏者禁用。因该药性味苦寒,久服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者、孕妇、年老体弱者、大便溏软者慎用。
注意事项 患者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有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服用龙胆泻肝丸。如果服用该药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诊。
(作者供职于郑州经开区潮河瑞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