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汗”理论到临床思考

2025-08-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4064 次 


□秦少波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问诊有著名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此歌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若少问或不问,可能会出现漏诊或误诊。
在临床工作中,医者能够做到“难诊破疑惊四座”相当不容易,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问诊的内容相当丰富,仅举“问汗”为例,简要谈谈心得体会。
汗出分类
“问汗”在《十问歌》中排第二,特殊汗出的情况有4种,分别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
自汗 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之后更甚,常见于气虚、阳虚证。由于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每当活动则更加耗伤阳气,因而汗出尤甚。
盗汗 入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因入睡之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虚热蒸津外泄,故睡时汗出;醒后卫阳复归于表,肌表固密,虽阴虚内热,也不能蒸津外出,故醒后汗止。
绝汗 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或亡阳,又称脱汗。如病情危重,在高热烦渴、脉细数疾的情况下,汗出如油、热而粘手者,为亡阴之汗。若病势危急,在身凉肢厥、脉微欲绝的情况下,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者,属亡阳之汗。
战汗 在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复之佳象;若汗出而身热不减,仍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是邪胜正衰之危候。
案例四则
案例1 笔者十八九岁时,在暑假跟随老中医见习,有一个女大学生,白天经常出汗,同行几人中只有她出汗,稍微一活动,后背的衣服就会湿一大片。经诊断,确诊为自汗,当时开的处方是牡蛎散(加减),治疗几次后,效果很理想。
案例2 2006年8月,笔者在内科实习,急诊科送来一个患者,意识不清,大汗淋漓,汗出清稀如水,检查结果提示大面积脑梗死。立即抢救治疗,输液期间患者一直出汗,1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这就是大汗亡阳,属于典型的绝汗。
案例3 2024年冬季,有一个小伙子,新婚不久,出现盗汗,除盗汗外无任何不适,是典型的睡时汗出、醒后汗止。胸片检查结果和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均正常,辨证为阴虚火旺证。笔者给予患者当归六黄汤(加减),仅服了3剂,患者痊愈。
案例4 患者王某,男,73岁,以“突发呕吐伴发热12小时”为主诉入院,初步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不完全性肠梗阻,入院后予以对症治疗。当天夜里输液时,患者突然出现全身抖动,面色潮红,测体温37.3摄氏度,并快速升高至39.7摄氏度。笔者给予患者地塞米松、复方氨林巴比妥、葡萄糖酸钙等药物治疗后,患者体温缓慢下降。次日,患者出现右下腹疼痛,经进一步检查,结果为化脓性阑尾炎,转外科手术治疗,这是一个战汗的典型病例。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自汗和盗汗,中医辨证论治,效果十分明显;对于绝汗和战汗,患者往往病情重、发病急,治疗效果不太明显。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中西医并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供职于林州红旗渠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