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当归,是一味常见的中药,其历史悠久。在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当归被列为中品。该书称其“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该书肯定了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等功效。因为当归调经止痛的效果较好,所以从古至今,当归在妇科领域应用广泛。
当归与妇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草纲目》中称当归“亦名干归、山蕲、白蕲”。李时珍认为,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因为当归为妇科要药,所以引申“思夫归来”而得名。南朝诗人鲍照在《代北风凉行》中,便以妇人口吻写道:“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当归由于含挥发油等成分,因此有着浓郁的香气。但是这样一味自带“脂粉气”的药材,却在乱世的三国中与多位英雄人物产生了联系,并从而浸染了几分英雄之气。
在《三国志·太史慈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太史慈虽然是北方人,但是成了江南孙吴政权的大将。曹操听说太史慈的威名后,派人给其送了一封信。太史慈打开装信的箱子,发现里面没有书信,只有一味药材——当归。
太史慈虽然是武将,但是有勇有谋,被孙策誉为“天下智士也”。太史慈自然能够理解,曹操送他当归,是暗示他应回归故土,并有招揽他至帐下之意。曹操以当归为信,体现了其文采智慧和求贤之心。但是,太史慈被《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为“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胸怀“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的壮志,岂能背叛信任自己的孙吴政权。因此,对于曹操递出的“橄榄枝”,太史慈采取了无视态度,始终没有回应曹操。
无独有偶,当归的身影也出现在另一位三国武将的故事之中。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孙盛《杂记》,姜维答母书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姜维本为曹魏官员,后于诸葛亮北伐时归降了蜀汉。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姜维与母亲共同入蜀的情节,正史中记载姜维与母亲就此离散。
后来,姜维的母亲写信给姜维,提到让他寄回当归。当归以甘肃陇西地区为道地产区,因为古代为秦地,所以当地的优质当归又称“秦归”。姜维母子正是陇西天水人,姜维的母亲舍本地当归不用,反向姜维寻求当归,弦外之音,自不待言。《晋书》中则明言:“魏人使其母手书呼维令反。”
姜维年少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岂能不思念母亲?但是姜维心有远图,立志复兴汉朝,同时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最终,姜维在忠孝之间做出了选择,他回复道:“有良田百顷,就不会计较一亩地;有远大志向,则无须回归故里。”
“亩”即“母”的谐音,远志也是一味药材,并与当归均有双关之意。姜维以“远志”来回答母亲“当归”的要求,展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难怪诸葛亮称姜维“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为“凉州上士也”。
《三国志》中的当归典故,后世文人经常使用。宋代朱翌《有惠益母粉及当归者》中有“曾子定应怜益母,曹公端解寄当归”之句。宋代苏轼在《寄刘孝叔》中写道:“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别无语。”宋代辛弃疾则在《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中感叹“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当归不仅是治病良药,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细细品读《三国志》等名著,当归的香气似乎从纸间飘出,令人陶醉其中。
(作者供职于石家庄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