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手术后要科学养护腰椎
2025-06-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26437 次 【查看证书】
□周剑鸿
腰椎间盘突出让不少人吃尽苦头。椎间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成为许多患者的选择。但是,手术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康复是从术后养护开始的。很多人以为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了,结果没过多久又出现酸胀、麻木症状甚至疾病复发,这就是术后养护不当造成的。腰椎需要你用心对待。
手术不是终点,术后还要注意养护
椎间孔镜手术会切除压迫神经的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但腰椎的基本结构、力学状态并没有因此变得坚不可摧。手术会解决当时存在的问题,但腰椎的退变还在,肌肉的力量也没有自动恢复,核心稳定性还是原来的样子。如果放任不管,腰椎可能再次受伤,甚至病情复发。术后的关键是重新建立腰椎的支撑系统。这就像一座桥,桥墩修好了,桥面还得好好维护,这样车辆才能走得稳。
动是关键,躺是隐患
术后初期,很多人担心动了会“扯着伤口”,于是卧床不动。其实,这才是伤害的开始。长时间不动,腰部肌肉萎缩得更快,血液循环变差,康复速度反而变慢。更麻烦的是,一旦出现“怕动”的念头,就会思想消极,不想活动。当然,术后不能立刻进行剧烈活动,但不能不动。医生一般建议术后早期就开始简单的下肢活动,比如抬腿、踝泵、滑动脚跟等,逐步过渡到腰部轻度活动。站起来的时间也要慢慢增加,不能长时间卧床。走路是最好的早期活动方式,哪怕每次只走5分钟,也比躺着强。
肌肉是“天然的支架”,不练就会塌
腰椎稳定,不仅靠骨头,更靠周围的肌肉,尤其是核心肌群,包括腹部、背部和骨盆底的肌肉。术前,这些肌肉已经因为疼痛和压迫变得薄弱,若术后不加强,它们很难担起保护腰椎的责任。结果就是,哪怕没有大的动作,轻微一扭腰、搬个重物,都可能再次诱发疼痛。因此,康复期重要的功课之一就是练核心。但这个练不是拼命地做仰卧起坐,而是选择科学、安全的训练方式,比如平板支撑、小燕飞等。这些动作表面上看起来不激烈,却能有效唤醒和锻炼核心肌群。每次练习不用太久,10分钟就行,要动作标准,贵在坚持。
姿势影响一整天的腰椎状态
很多腰痛复发的患者都有坐姿不对或久坐的特点。腰椎最怕的不是跑跳,而是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尤其是弯腰坐着。长时间坐着,压力增高、椎间盘受力偏心、肌肉过度疲劳,会让腰椎受不了。因此,术后养护腰椎,第一步就是调整坐姿:椅子靠背要支撑住腰部,坐的时候别塌腰,双脚平放,膝盖略高于髋部。电脑屏幕应与视线保持水平,避免低头。每坐40分钟就要起来活动一下,哪怕只是站起来伸个懒腰、走几步路,也能减轻腰椎负担。
生活中要“用对腰”
术后一旦恢复日常生活,搬东西、做家务就成了隐患区。不少人的腰椎再次出问题,就是因为搬了重物、弯腰洗衣、拖地时动作不当等。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记忆方法:用腿,不用腰。意思是,下蹲弯腿去拿东西,而不是直接弯腰;提重物时,先身体靠近,再发力,而不是手臂伸得很长猛一拉。家务方面也可以“偷个懒”,比如用带长柄的拖把、可调高的工作台,把很多需要弯腰的环节变成直立操作。腰椎的负担小了,病情复发的概率自然也会降低。
饮食、情绪也是术后养护的一部分
饮食上,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D、钙质的食物,比如牛奶、豆类、鸡蛋、鱼虾、深色蔬菜,有助于修复组织、增强肌肉力量、维持骨密度。少吃油炸、甜食、加工食品,因为这些会诱发慢性炎症,拖慢腰椎恢复的速度。情绪方面,长期紧张、焦虑,会让肌肉持续紧绷,血流变差,疼痛感放大,恢复也会变慢。每天花点儿时间做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比如听音乐、练呼吸、晒太阳,哪怕只是坐一会儿,也是一种疗愈。
总而言之,养护腰椎,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几个动作就可以练好的。这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说手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那么术后的科学养护,就是让腰椎真正恢复健康的关键一步。
总而言之,椎间孔镜手术后要科学养护腰椎。对腰椎好一点儿,它才能支撑你更久一点儿。每天都要养护腰椎,一点儿一点儿地累积起来,就会越来越健康。
(作者供职于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