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肿瘤患者的肺康复训练
2025-03-0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临床荟萃 浏览:14223 次 【查看证书】
□翟末寒
为什么椎管肿瘤患者需要进行肺康复训练
出现呼吸功能下降
颈部脊髓损伤会直接破坏控制呼吸肌的神经信号传递。
颈椎C4-C5节段损伤患者的膈肌(主要是呼吸肌)功能可能丧失70%以上,出现呼吸困难甚至依赖呼吸机呼吸。椎管肿瘤可能会压迫脊髓,阻断神经传导。若椎管肿瘤位于颈椎上段(C1-C4节段),患者会经常出现呼吸肌无力、咳嗽能力下降情况,极易发生肺部感染。
高颈段椎管肿瘤患者面临的挑战
高颈段(颈椎C1-C4节段)是控制膈肌和肋间肌的“总开关”。此处发生损伤或有肿瘤压迫,会导致以下情况:
1.膈肌瘫痪:无法完成深呼吸,肺活量骤降。
2.咳嗽无力:无法有效排出痰液,导致痰液堆积,易引发肺炎。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生这种障碍,会影响对气道分泌物的调节,加重呼吸困难。
案例:一位32岁的高颈段椎管肿瘤患者,术后因膈肌功能未恢复,血氧饱和度长期低于90%。通过3个月的呼吸训练和体位引流,他的肺活量提升了40%,成功脱离呼吸机。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沉默的杀手”
脊髓损伤和椎管肿瘤患者常见的呼吸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1.肺不张:因呼吸肌无力,肺部无法充分扩张,部分肺泡发生塌陷。
2.分泌物潴留:咳嗽能力下降,导致痰液堵塞气道。
3.反复肺炎:据统计,约60%的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因肺炎住院治疗。
4.低氧血症:长期缺氧,可能损害心、脑功能。
早期干预是关键。若能在脊髓损伤或术后1周内开始肺康复训练,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可降低50%。
肺康复训练,让呼吸不再成为负担
什么是肺康复
肺康复是一套专为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制订的综合康复计划,通过科学训练、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调整,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这种康复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如今已扩展到治疗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神经损伤患者。
例如,一位因颈部脊髓损伤导致呼吸肌无力的患者,通过肺康复训练,成功减少肺炎发作次数,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适合人群
除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哮喘患者,肺康复训练也适用于以下患者:
1.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颈部脊髓损伤患者。
2.椎管肿瘤患者,尤其是高颈段椎管肿瘤患者。
3.肺部手术后需要恢复肺功能的患者。
肺康复训练的五大核心方法
气道廓清技术:给肺部“大扫除”
1.体位引流:调整姿势(如头低脚高位),利用重力帮助痰液排出。
2.手法辅助:治疗师用手掌振动患者的胸背部,松动黏稠的痰液。
3.使用机械排痰仪:高频振动胸壁,适合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
在此提醒一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后再进行排痰,效果更佳。
呼吸训练:激活“沉睡”的呼吸肌
1.腹式呼吸法: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缩肚子,每天练习10分钟,可减少呼吸能耗。
2.缩唇呼吸:像吹蜡烛一样,动作要慢。
3.舌咽呼吸:用舌头和咽部肌肉辅助呼吸。该方法适合膈肌完全瘫痪的高颈段椎管肿瘤患者。
4.用力呼气技术:要求患者放松上胸段和肩部,用膈肌呼吸。深吸气,在吸气最后维持,随后用力将气体快速呼出。双手可以在腹部施加压力,感受腹肌用力的状态。这是松动或清除咽部痰液较有效、省力的方法。
5.胸廓扩张运动:医生对颈部脊髓损伤患者的胸廓进行被动扩张,改善患者的肺部通气情况,促进支气管分泌物排出,帮助患者更好地呼吸。
研究表明,持续8周呼吸训练,可使肺活量提高20%~30%。
训练:实现从“卧床”到“行走”
1.上肢抗阻训练:用弹力带锻炼手臂和肩部肌肉,增强辅助呼吸能力。
2.电动脚踏车:被动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预防下肢血栓形成。
训练时,要佩戴血氧仪,低于90%时立即暂停。
营养与心理支持:在促进康复方面有重要作用
1.高蛋白饮食:每日应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鸡蛋、鱼肉等),促进肌肉修复。
2.少食多餐:不要一次吃太多,以免加重呼吸困难。
3.心理支持:加入病友互助小组,焦虑评分可降低40%〔基于HADS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数据〕。
有效咳嗽:关键时刻的“救命技能”
1.三步咳嗽法:深吸气→闭气2秒→收腹用力咳嗽。重复3次为一组。
2.辅助按压:咳嗽时用手按压上腹部,增加气流速度。
椎管肿瘤患者肺康复的注意事项
术前术后双管齐下
1.术前准备:若肿瘤压迫高颈段脊髓,需要提前进行呼吸肌训练(如膈肌起搏器刺激)。
2.术后康复:密切监测肺功能,48小时内开始呼吸训练,预防肺不张。
有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1.放疗后的患者:可能因气道黏膜损伤需要进行雾化治疗。
2.转移性肿瘤患者:注重疼痛管理,避免因疼痛抑制呼吸深度。
肺康复训练的长期益处
1.减少住院次数:规范化肺康复训练,可使肺炎的发生率降低70%。
2.提高生活质量:80%的患者认为日常活动(如穿衣、散步)更轻松。
3.改善心理状态:参与肺康复训练的患者,抑郁评分降低50%。
肺康复训练三步走
第一步
找医生评估,让医生制订个体化方案,包括呼吸训练频率、运动强度等。
第二步
每日都要坚持打卡。
1.早晨:腹式呼吸10分钟+上肢抗阻训练。
2.下午:步行或踩电动脚踏车15分钟。
3.睡前:手法排痰+营养加餐。
第三步
定期复查,便于医生调整训练方案。
每3个月复查一次肺功能,以便优化训练计划。
(作者供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