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背后如何读懂孩子的“痛”

2025-02-2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管理论坛 浏览:20440 次 【查看证书

□王玉玲

小明是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却已经“罢学”两个月了。病房里,小明的母亲对医生说:“一提学习,他就发脾气,小时候那么乖巧,现在跟变了个人似的,全家人为他操碎了心,稍不如意他就划自己胳膊。”掀开小明的袖子,医生发现大大小小、陈旧或新鲜的刀割伤痕布满他的双臂。
“不想死,就是很烦,看到血流出来,心情就平静多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傀儡,只有伤害身体这件事可以自己做主。”孩子低声对医生说。
小明这种情况属于非自杀性自伤,在心理科病房较为常见。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无自杀企图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且不会导致死亡,是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这些自伤行为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多种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损害。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十分复杂,除可能的生物因素外,孩子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因素等都会导致孩子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方面的存在缺陷,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当一个孩子别无选择地去伤害自己的身体时,他可能已经面临无法摆脱的困境。自伤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对生命的渴望。我们该如何去读懂他们的“痛”呢?
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快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内心冲突非常激烈,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呈现出防御与敌对的姿态。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应对负面经历及生活事件时需要更多的支持及理解。
父母和老师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要良好,并且具备关注并初步处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能力。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疏导的方法,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同时,父母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让家庭成为孩子负面情绪的收容所,引导他们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关心、爱护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提高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
自伤行为是孩子的一种求助方式。如果孩子让你知道或看见,证明孩子对你仍有渴求和信任,而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请带着这份感动去理解孩子,在孩子想要交流的时候与孩子一起谈论和面对,真诚倾听,鼓励表达,不要催促或打断。当孩子能越来越多地用言语表达内心的痛苦时,自伤就不再是唯一的方式。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