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处是风景

2024-04-1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卫生文化·特别报道 浏览:12692 次 

□王泉滔

 

   前几天,我在一本书上读了一篇文章,虽然文章只有1000多字,但是情真意切,很感人。我掩卷沉思,产生诸多感想。
    这篇文章讲的是岳父生病的故事,说岳父的“肝病又犯了”,家属要求其到大医院治疗,“不敢面对的结果果然存在——肝癌”。
    岳父被诊断为肝癌,家属为了不让岳父知道真实病情,就一直瞒着他。岳父的身体越来越消瘦,四肢还越来越无力,就连几百米外的“学生之约”也无法独自走到。
    岳父是一位教师,教师节这一天,全校老师合影,女儿想把父亲“最后的风景”记录下来。合影结束后,女儿把借来的摄像机扛到学校大门口外的一块空地上,正是夕阳晚照、梧桐镀金时刻,一家人向镜头缓缓走去,顿时“青山着翠,淮河如练,被镜头隔开的风景,在夕阳最后一抹余晖里格外的灿烂”。
    几天后,岳父走了,“最后的风景”定格于亲人的呵护和记忆里。作者在整理岳父的遗物时,发现岳父内衣的口袋里有一张半年前的医院诊断报告。原来,岳父早就知道自己的病情,他不想让家属担心和伤心,静静地把“痛”隐藏了起来。一家人坚守一个美丽的谎言,也是幸福之家的体现。
    身为医生,我见过很多疾病晚期的患者,如何对待这样的患者,不仅是医学要考虑的问题,还是每个成年人都要考虑的问题。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任何物种都得遵循,没有一个例外。
    “生”是喜悦的,是上天给人改造繁荣世界的初心。“老”是漫长的,人生处处有风景,就连疾病也是一道风景,只是让人惋惜的是,少许人没到白发苍苍的年纪就去世了。
    疾病是一种生存方式,每个人都会生病,之所以有人能活到耄耋之年或百岁,是因为不断战胜疾病的结果。人生病后,虽然身心受到疲惫和痛苦的折磨,但是体内会生出很多抗体来佑护其往健康发展。
    至于死,我们说得婉约一些,比如寿终、仙逝……因为死是一个既可怕又恐怖的字,人人恐惧且拒之,就连医学家也这样想。早些年,医学家把“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在教材上更迭为“心肌梗塞”“脑梗塞”等。据说是因为患者听“死”字远不如“塞”字安心、静心和放心;后来,可能是因为“塞”字不能说明疾病的本质,不能把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表达得准确,所以医学家又改回原来的叫法。
    对于癌症患者,我举2个例子。甲某陪亲戚去大医院看病。给亲戚看完病后,甲某想着来医院一趟不容易,也检查一下身体,结果被诊断为肝癌。回家后,甲某终日郁郁寡欢,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乙某也是肝癌患者,但其快乐生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他说:“我已经87岁了,这几年都是赚的。”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怎样对待“最后的风景”,是不可小觑的。
    文中的岳父是幸福的,因为亲朋好友是关爱他的。他的病情突然加重,身心的苦和痛只有自己知晓。家是和谐、善良之家,人是仁爱、孝顺之人,“肝癌”二字摆在家属面前,无疑像一个炸弹让人恐惧。家属为了让患者在最后日子活得快乐,都不约而同地隐瞒真相。
    作为一名医生,该怎样对待患者呢?我觉得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患者满意是最重要的。”医生是给患者看病的,救患者于痛苦之中, 只有心无杂念,才能给患者看好病。英国作家吉卜林说:“如果你跟村夫交谈不离谦卑之态,与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孩子,你就会在低眉与抬头之间,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伟大。”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结果是一个很权威的老医生敲了敲一张几近散架的桌子说,肝已类此,为期已晚。”读完这句话,我有诸多感想。先说“敲”,这里的“敲”应该是轻轻地敲,要是医生用力较大,作者会是用“锤”等词语。况且,一个“几近散架的桌子”也禁不住人用力地敲。“敲了敲”可能是医生的习惯,这不是冷漠,更不是幸灾乐祸。“肝已类此,为期已晚”,我觉得医生是实话实说,没有过度治疗或哄骗患者,是对医学的无奈叹息。
    对于癌症患者,医生应该告知患者实情,还是不告知患者实情呢?我觉得,对能笑对人生的患者可以说实话,对心态较差的患者还是用善良的“假话”与其交流。
    古人云:“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看来学习文化知识,没有爱人崇德重要。
    人生如歌也好,人生如戏也罢。人活着,关键要活得健康、活得快乐,每一步都描绘美丽的风景。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