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课程中学习中药学

2024-04-0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21389 次 


□徐宏伟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基础课,而经典课程是中医学的综合课,也是走向中医临床的提升课。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构建起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不仅要系统学习中医学各门课程,要有意识地从学科整体贯通各门课程,如此才能建立起有机统一,相互融合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打基础。本文以在《伤寒论》中学习中药学为例,与广大中医学子共商榷。
在高校,学习中药学的一般方法是以教材为基础,在老师指导下,按中药功能,逐章学习。优点是体系完整,短时间内能够把握200多味中药的主治功能、常用剂量、药物来源及简单的现代药理;但是缺点明显,如此学习中药容易走向“标签化”,往往能够掌握某种药物的主要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以大黄为例,在中药学教材中,被列入泻下药中的攻下药一类。从中药学教材目录的定位,我们很容易记住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的作用,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其在湿热、便秘、积滞方面;然而,对于大黄的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祛湿退黄的作用,就不太容易记忆。原因是教材只把它列入泻下药、攻下药一类,而没有把它列入祛湿类药材、通经活血药等章节之中。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弊端?
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学习,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以大黄为例,《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在学习中医经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课程中,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比如,张仲景每一次应用大黄的功用、剂量以及特殊的炮制方法、煎煮方法等。大黄在《伤寒论》入14方次,在《金匮要略》入23方次。原文考证:用大黄最大量的方剂有两个,分别是大陷胸汤和厚朴大黄汤;次大量的方剂,分别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大黄硝石汤、大黄甘草汤、大黄牡丹汤、大黄甘遂汤、大柴胡汤等;最简单的方剂有两个,大黄甘草汤和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大黄的方剂有一个,太阴病“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加味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仁汤条下注,“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千金》三黄汤条下注有“心热加大黄二分”。
总结以上内容,大黄的主治可以分为4个方面。
腹证 如心下硬、按之心下满痛,心下痞,少腹急结者等。
精神症状 如谵语,其人如狂、烦、躁,独语如见鬼状,目中不了了者等。
大便症状 大便难,不大便六七日,自利青水而心下必痛者等。
脉证 脉滑而疾,脉数而滑,脉迟而滑,脉沉而紧者等。可简单概括为痛而闭,烦而热,脉滑而实。根据《伤寒论》中的上下条文,使用大黄的兼用症状,还应有口干燥,燥渴,舌黄。而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当慎用大黄。
此外,大黄的炮制方法也应细心体会,如调胃承气汤是大黄为清酒浸,而大承气汤大黄酒洗,小承气汤则直接应用大黄,无须酒制。在具体煎煮时间顺序上,大陷胸汤,因其邪在上,则用“六升水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后,再内其他药一两沸”。而对于痞实燥满的大承气汤证,则要求后下,取其彪悍抵荡之力。
细细品味,各种常用中药在经典中的具体应用,再验之于临床,观察患者的服药反应,及时总结用药规律,才会更好地学习好中药学,在临床中应用好中药学。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中医处)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